经考察,从艺术审美角度对风水进行综合性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中国当代对风水的研究从本体角度来讲,一类是“学院派”,另一类是“江湖派”“学院派”主要集中在哲学、建筑学、规划学等学科。哲学层面主要是从古代中国思辨、意识本原形态进行研究;建筑学、规划学层面主要是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位研究。现世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知而不信”研究即为批判或仅限于史学范畴,一种是与现代学科结合抽取其中可对位因素进行研究。“江湖派”即为社会中真正从事风水的群体,这一群体进行具体操作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但依个人素质不同而流派众多,观点纷杂。
民间亦有各类培训机构虽不被官方认可但也在默许的环境中逐渐繁盛。但总体而言,可以看到针对风水的研究是成割裂状的。如果以“风水”客体出发,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思辨方式和形势两方面,前者是通过哲学手段进行研究,而后者则是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研究。至于风水中的理气则更多地被一笔带过冠以糟粕迷信之名或是被江湖先生演绎得神乎其神。可以看出当代对“风水”的研究无论从哪一方面或是哪一群体都是局部的、片面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在考古界,以宿白先生为代表,闯人了风水学研究的禁区,结合古代墓葬的考古发掘研究而探析风水学理论,对古代墓葬制度的揭示,取得可喜突破。嗣后,我国古代地理学史、物理学史等方面研究也有学者相继涉猎风水学。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诸多领域的研究,也不断从风水学中,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而近来国内由于大量的居住区的兴建,建筑史界在风水学方面有了一些开拓性的探索工作,并且取得不少可喜成果。
根据中国期刊网上的检索,从1989年至今,国内共有风水学方面论文达二百多;部分学者还出版了有关专著,如何晓听的《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程建军的《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刘沛林的《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俞孔坚的《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1998)、林徽因等著《风生水起--风水方家谈》(团结出版社,2007)、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王其亨的《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于希贤的《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等。但是在所有风水相关论文中从艺术与美学角度研究的寥无几,并且大多限于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
直接与风水切题相关博士论文3篇《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白晨曦,社会学)、《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杨柳,城市规划与设计)、《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风水研究》(李静静,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硕士论文14篇。经考察,从艺术审美角度对风水进行综合性研究目前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