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解开《周易》的神秘面纱,《周易》之基本原理

科学,其目的在于法则的发现;科学对于一切自然现象的论达,是以法则连贯和统一的。它必须是能够“连贯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统一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法则包含一切经验,表现为一切知识的根本要点。如物理学中物理现象所发现的法则:物质的不灭、运动的持续、诸力关系的永恒、诸力的形变和等量,以及运动的节奏,而统一于力之水久的法则。这便是物理学者于物理现象所认识的第一原理或根本原理。现代研究《易经》的学者,亦和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相同的看法,其目的亦在于研究发现“人世间事理现象”的法则。《文言》说:“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天则”便是指的“物理”现象和“事理”现象的法则。再看《系辞传》等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第二章》)

制而用之谓之法。(《系辞上•第十一章》)

法象莫大乎天地。(《系辞上.第十一章》)

其吉则因而反则也。(《象辞上•同人》)

无不利扮谦,不违则地。(《象辞上.谦》)

六二之吉,顺以则也。(《象辞下•家人》)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彖辞下•震》)

节以制度。(《彖辞下•节》)

君子以制数度。(《彖辞下•节》)

其出入以度。(《系辞下 •第八章》)

解开《周易》的神秘面纱,《周易》之基本原理

按《系辞传》作者的说法,伏義是通过“仰观”“俯观”“近取”“远取”寻求法则,然后做出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连贯或统一”为物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易学家们还将积极方面的说成是“顺则”,消极方面的说成“不违则”;视直为“有则”,视曲为“反则”。这样“法”便是“则”,法和则以外,他们亦称之为“度”。如“乾元用九,乃见天则”的“天则”,虞翻就注为:“天之法也,在人则为王度。”〝度”便是“法”,亦是“则”。从“自然”来说,“则•为“天则“从“人重,来说,“则”为“王度”,俗称“王法”。

人类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且是由“简单”趋向“复杂”。如按斯宾塞的说法,“进步”的概念在“发展”之中尚另有一个层次。比如说:人类会发展,蚂蚁亦会发展,黄豆亦会发展。可是,蚂蚁和黄豆只会发展,而不进步。人却会进步,因为人类有历史。斯宾塞以这种“发展”与“进步”的观念而建立起所谓的会通哲学体系 A system of systhetie Philosophy。 而会通体系中以其《第一原理》为根本原理,费通演绎他的生物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的论述。如果说这个“会通”概念可以参考的话,那么在《易经》原理中亦有这类似的“会通”哲学。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群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交。(《系辞上•第八章》)

”圣人”见了天下之动经过会通,而发现了“典礼”。“典礼〝则为一切物象共同的或一切事象的普遍法则,易学家有时亦称为“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第四章》)

天地之理得,而成位乎共中矣。(《系辞上•第一章》)

《易》有太极。(《系辞上•第十一章》)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系辞下•第一章》)

虞翻注:“准,同也。纶,络也。”京房注:“弥,遍也。”易“道”和天地同其广大,普遍地包罗和笼络着一切物象和一切事象的“道”。“道”,易学家有时称之为“理”,所谓”天下之理”便是“天地之道”。有此天下之理和天地之道,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世间的现象的关系都得到了连贯、得到了统一而“成位乎其中”。“天下之理”和“天地之道”,皆作为第一原理解释。《系辞》日:“易有太极。”虞翻说:“太极,太一也。”“太一”见于《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亦见于《庄子.天下》“主之以太一。’成玄英疏为:“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国,括囊(囊括) 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又,“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便是“太一”,与“太极”同义。《系辞》:“乾知大始。”《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始”,徐错(920~974)本作”太极”。《系辞》:“显道神德行。’虞翻注:“道,太极也。”阮籍《通老论》亦云:“道者,法自然而为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上述说明“太极”〝元”“道”,是异名而同实,都是属第一原理的范畴。同样,“太始””一”“理〞,亦是异名同实的此属。

解开《周易》的神秘面纱,《周易》之基本原理

然而,不论是“太极””元”…道”,还是“太始”“—”…理”,《易经》的根本原理仍在其“易”字。《说文》:“易,蜥蜴、蜄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凡是之属皆从易。”照《说文》的解说,“易”有三义:一是象形的解说,二是会意的解说,三是会意兼形声的解说。

象形的解说,以为“易”这个字,上“日”字象首,下“勿”字象四足,蜥蜴、蝘蜓和守宫四脚蛇一类。陆個农师( 1022~ 1102)《坤雅沙说:“易善变,《周易》之名,盖取乎此。”李时珍说:“易即守官之类,俗名十二时虫。”《岭南异物志》言其首随十二时变色,盖物之善变者莫若是,故《易》之为书有取焉。易象形蜴,蜴善变,“易”便是“变”的意思。

会意的解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象日月,亦便是象阴阳也。又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观“变”,即观阳阳的变,象阴阳,即象阴阳的变。阴阳,《说文》部云:“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自会声。陽,高明也。从自易声。”阴称山北,但阳不称山南。《段注》:“不言山南日易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日阳故从自。《毛传》日:“山东日朝阳,山西日夕阳。’〝又《穀梁传》“山南为阳”。注:“日之所照日阳。”反而言之,日之所不照则曰阴。阳是山南,日之所照的一面;阴是山北,日之所不照的一面。这就谓之“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亦就是说“易“是形象山南日所照的一面,又形象山北所不照的一面。会意的另一解为日月互错说。清代戴果恒说:“古人既以‘日月,二字而成‘易’字,又以‘日月’二字而成•明’字,而会意各有指归。‘明’宇则左日右月,‘易‘字则上日下月。上日下月,自寓阴阳交易之义。左日在月,仅表重明之象。’若照会意的说法,“易“字上日下月,便是《系辞》说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一往一来,有着变动的意思。

会意兼形声说:“一日从勿。”清代苗夔《说文声订》以为当补勿亦声,亦称声,是会意兼形声的意思,应该是从日从勿,勿亦声。从勿,是从旗勿的“勿”《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游”从风而靡,游移而无定。《诗经》日:“我心易也。”…易”,《韩诗》作〝施”。“易“古与“施”通。《说文》:“旗旖施也。”“旗旖”,转移变易之貌。“勿”与〝施”皆为旗,“勿”有游移之形,和“易”为变之义相合。“施”,有转移变易之貌,“易”与“施”通,亦和易为变之义相合。也有学者主张“易”,是允信,是本义,但在经典中“易”字,先于《书经 •充典》:“平在朔易。”易,《尚书•大传》和《史记》都作“伏物”。“易”和“物”通,是易从勿的确证。从以上的论证,“易”“变”同义。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阴阳 彖辞 系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