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易学——易学是研究《周易》专门学问。汉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六经之名出现较早,大概在战国后期就巴经明确了。《庄子•天运》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至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
春,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倡明经学,独尊儒术,以《乐经》亡佚,只立五经博士。初始,《书》《礼》《易》《春秋》各只立一家,唯《诗》分鲁、齐、韩三家。其后五经博士分为十四家。随着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
据《史记》和《汉书》的《儒林传》记载,西汉易学皆本于齐人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后又传授给杨何。丁宽授《易》于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于是“《易》有施、孟、染丘之学”。孟喜又传于焦延寿,焦又影响京房,于是“《易》有京氏之学”。施、孟、染丘、京氏四家皆列于学官。京房易学独树一帜,与田何系统的易学不同,实际上是以六十四卦卦象和卦爻辞为资料,闸发自己的易学体系,所以被西汉经学家刘向(前77~前6)视为“异觉”。这是西汉官方易学传授的情况。另外还有以费直和高相(西汉沛人)为代表的易学系统,被称为费氏易和高氏易,“于是有费高二家之说”。费直授《易》于王横,高相传于子康和毋将永,皆未立于学官,属于民间易学。与当时经学的发展相适应,官方易学属于今文经学派,而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则属于古文经学系统。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典称为今文经学,而以篆文书写的经典则称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对经典的解释,专明微言大义,倾向于把儒家宗教化,发挥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神秘主义;而吉文经学多详章句训诂,倾向于反对用天人感应等神秘观念解释儒家经典。
《周易》何以成为五经之首?近来被提出来加以讨论、研究。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国家是信神的,最高的神就是天或上帝,人们一切行为都要按照天意来做。而《周易》所示的占旅结果,归根到底,乃天意的表现。据此,人们认为(周易》乃古代社会神面的总集,是上-帝的启示录,所以,它理应居于别的经书之上。
其安,这种说法并没有反映问题的本质。早在汉朝初年,占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就已经衰落了,一些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对用《周易》进行占农非常鄙视,就连占筮者本人也不大相信占旅的可 靠性。据《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占筮家司马季主在长安街市上摆了一个卦排,为人占卜吉凶。有一天,西汉政论家贾谊(前200-前168)和味忠前去访问,对司马委主说:“卜然这种东西,是被人们所轻腹的。人家都说 从事占卜的人大多语言夸张虚诞,使人迷惑;谎称能升官发财,使人高兴;胡说次福将至,使人份心;诳言鬼神作崇,使人破财;要求人们厚礼拜谢,以满足自己的私利。所以我感到这是个很羞耻的低贱职业。照贾谊的话说,占筮不过是骗人之术。”司马季主听后很不高兴,就反驳说:“你们所说的那些高官厚禄的人,整天庸庸碌碌,吃喝玩乐,贪赃谋私,犯法害民,有什么高贵?而我们进行古卜,一定要法天地,象四时,告人吉凶,导惑教愚,劝行仁义,有什么不好?况且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先王之道,时存时亡,你们要求占卜的话一定准确,不是太糊涂了吗?”
照司马季主所说,以《周易》作为占术,其结果并一定可信,但以它占算时日,劝人行道德,却有其价值。可见,《周易》作为一种占术,在汉初是受到学者们轻视的。西汉后期,著名易学家严君平曾卖卜于成都之市,也以卜筮为贱业,每天只是卖得数钱,得以粉口度 日,便“闭肆下帘”,关起门来研究他的《老子》和《庄子去了。而且,他为人占卜,也只是引导人们齐恶向善,慕行仁义孝悌忠信。这同样是以《周易》为道德教化之书,并非以其为上帝的启示录。
那么,《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周易》(主要是《易传》)白身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如前一章所述,它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治国方咯,而且为巩固封建制度,达到长治久安,为世人安身立命,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比如它的“裁成铺相”的天人协调论,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观民设教”“观象制器”的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中和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总纲领。这样就为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针。因此,《周易»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的尊敬和推崇,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仅如此,《周易》还为需家思想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哲学体系,并且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就六经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的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 .天下》)。司马迁继承此说,认为《礼》以节人,《乐》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明义〝(《史记•太史公自序》)。其他五经偏重于人生某个方面的专门论述,而《周易》»则既言人事,又讲天道,以“阴阳变易“学说闻发字宙人生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即所谓"《易》以道阴阳”,“《易》以道化”。就馬家系统的哲学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所讲的内容,所使用的木语、概念和范時,俯重于政治、道德问题,对自然观和宇宙观的论述比较贫三,而《周易》,特别是其中的《易传》,则为儲家哲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但尚很粗糙的体系。这和世界观逐步摆脱了有神论的影响,成为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用来观察和解释世文章的总集。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一个大商人。他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的时候,用投机取巧的办法搞政治活动,帮助秦国的人质公子异人返回秦国,取得了王位。后来,他也到秦国做了庄襄王的丞相。庄襄王死后,他的太子政立为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曾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企图夺秦始皇的权,失败后,被放逐到四川,自杀了。在吕不韦当政的时候,凭借政治上的权力,收集了当时各家学派的人做他的“宾客”,叫他们大写文章,收集在一起,名为《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