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预测

孔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论述,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很有影响

孔疏依其自然无为说,还解释了天地的德行。其释乾卦《文言》说:

乾之为体,是天之用。凡天地远化,自然而尔,因无而生有地,无为而自为。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克”之德也。天本无名,岂造“元亨利贞”之名也。但圣人以人事托之,谓此自然之功,为天之四德,西教于下,使后代圣人法天之所为,故立天四德以设教也。

此是说,天地的运动变化,无使之然者,乃自然而然,“天为而自为”。此处,他以不为而自然,万物自生,解释“因无而生有”。“天本无心',是说,天没有人的意识,不会造作,“元亨利贞”乃天本来就有的德行;《文言》称其有四种道德,是假托人事,为丁教化百姓。又韩伯注《系辞》“吉凶者,页胜者也”说:“老子日: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其以克为一,并以王弼文释之。孔疏借此解释“一”说:

孔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论述,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很有影响

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者,犹若寒变为暑,暑变为寒,少变为壮,壮变为老,老变为死,祸变为福,盛变为衰,变政不同,是万变珠地。其变虽异,皆自然而有。若能知其自然,不造不为,无喜无感,而乘御于此,是可以执一御也。

此是说,从自然现象到人事遭遇,虽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都是“自然而有”。懂得这一道理,不因其变化而忧喜,此即“执一“以御万变。此是以自然而然,解释“一”。接着其解“天地之道,负观者也’说:“谓天後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此处说的“—”,亦指不为而自然。又其释乾易坤简说:“由其得一无为、物由以生,是示人易世。”“以其得一,故坤隤然而柔顺,自然无为,以成万物,是示人简矣。”此同样是以自然无为解释乾坤简易之理。又其释《系辞》“天地细缊,万物化醇”说:

纲缊相附著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纲缊,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天地若有心为二,则不能使万物化醇也。

此是说,天地并没有意识,其相附着,相会和,乃不为而自然,即“自然得一”所以万物生化归于精醇。据此,其解释复卦《彖》文“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

此赞明复卦之义。天地养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此复卦之象,动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动,静寂之义,与天地之心相似。观此复象,乃见天地之心地。天地非有主宰,何得有心?以人事之心,托天地以示法尔。

孔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论述,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很有影响

按王弼注,以绝对静止为天地之心,所谓“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而孔疏则以“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解释天地以静为心,亦即将王弼的“以无为心”或“以无为本”解释为无心而为,或自然无为,即万物自生自化。显然,这是取郭象义,以寂然至无为数学上的零,讲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其释王弼注“寂然至无是其本”说:

凡有二义:一者万物虽远动于外,而天地寂然至无于其内也。外是其末,内是其本,言天地无心地。二者虽雷动风行,千化万变,若其风雷止息,运化停住之后,亦寂然至无也。

其第一义,是以“无心”解释“寂然至无”,即上文所说的“不为而物白为,不生而物自生”的意思,可以看出,孔疏对天地生养万物的解释,同其“无阳无阳乃谓之道”的思想是一致的。总之,在生成和变化的问题上,不承认有任何形式的造物主。

孔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论述,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很有影响。宋朝时期的易学家认为卦爻的变化以及天地阴阳之变化,都是无心而成,不体现造物主的意志,即本于孔疏的自然无为说。唐代的哲学家,如柳宗元、韩愈、刘禹锡,周绕天是否有意志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柳刘皆认为元气阴阳没有意志,不能干预人事祸福。柳宗元于《非国语》中,提出阴阳二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其在《天对》中提出“冥凝玄厘,无功无作”,当是受孔疏〝自然而有阴阳”以及“天地无心”说的影响。孔疏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是披着王弼派的玄学外衣,使用玄学家的术语,有些观点亦未摆脱玄学的影响。如其关于人道白然无为的观点,不仅为柳刘所抛弃,亦为后来的易学家所不取。其以阴阳变易之理为不可理解,所谓“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为后来的易学家和哲学家所扬齐。宋易的任务之一,就是扬弃孔疏解易中玄学的形式和观点,吸取和发展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而建立其体系。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卦爻 复卦 无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