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周易》的两大流派:“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系的特征与内容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先秦文献表明,在战国时代,易学长河的主流依然是应用易学筮占预测在许多诸侯国中都有运用,《连山》.《归藏》.《周易》三大易学体系的传承都未中断,儒家易学实际并无多大影响。到西汉,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易学迅速上升为易学的主流中华易学在发展中出现重大转向。

在应用易学领城,汉代也出现了新形式,即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的京房易学,京房易学的主要功能是预测,比起先秦的应用易学,京房易学的功能显得小了许多。与儒家易学相比,京房易学居于次一等的地位。

《周易》的两大流派:“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系的特征与内容

随着京房易学的兴起,先秦的应用易学理论和方法逐渐失传。到东汉末期,京房易学也逐渐衰落。东汉之后,由于社会动乱不休,京房易学的传承若存若亡,系统的理论几乎不见。到南北朝,“虽复占候之术尚行,皆从左道之说;卜筮之法恒在,爻象之理奠分。”流行的占候之术都出自于左道旁门,不是易学的正宗,卜筮的方法虽然一直存在,但人们已经不懂爻象和卦象的道理。可知此时人们连京房易学的理论也已经不清楚,簡占易学已经走入了完全混乱的境地。不过,精通筮占者却不绝于史。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周有梁孝元,唐有五明道士,明有胡裔,等等,考察他们的预测方法,都涉及卦气或五行内容,因此都属于京房易学。这些人又以散居民间者居多,所学大凡出自民间异人。

自西汉开始,儒家易学一直位居庙堂之上。东汉,儒家易学与谯纬结合,在附会特征之上又加上荒诞不经,终于走向腐朽。魏晋,代之而起的是王弼的道家易学,王强用老庄思想解说《問易》,排斥用卦象解释卦辞、爻辞的传统方式,简洁面富有灵性,使《周易》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展现出辩证色彩,泗然有别于儒家的附会和妄诞,一时间风靡江北。至唐,孔颖达奉诏作《周易正义》,要再一次在易学领城确立起儒家思想的权威,他把儒家易学思想和王强易学理论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儒家易学理论.并且颁行天下。此后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没有走出《周易正义》的思想苑囿,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在阐述儒家圣人的思想。

《周易》的两大流派:“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系的特征与内容

综上所述,自春秋晚期以来《周易》的发展历程明显地表现出两大流向,一是继续沿着原始的应用技术方向发展,二是背离原始易学的宗旨,朝着假借《周易》卦辞爻辞发挥出现实社会的人文思想的方向发展。两个流向的理论又各自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中,应用技术性质的《周易》理论在方法上表现出这样的阶段性差异:先秦的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卦象,汉代的方法则是以卦象、五行及特定的数字为理论重心,汉以后逐步转变为以五行为核心内容。而假借《周易》卦辞爻辞发挥出现实社会人文思想的《周易》理论则表现出这样的阶段性差异:先秦的儒家易学在方法上部分地运用着卦象解释卦辞、爻醉,以附会为基本特征,汉代的儒家易学加上了谶纬色彩,魏晋的道家易学表现出排斥用卦象解释《周易》的特征.唐代的儒家易学则是兼收并蓄前代儒家易学和王勇道家易学的产物,宋代及其以后的儒家易学在方法上表现出分化的趋势,一部分人企图用先秦儒家及汉儒的方法,即用卦象解释卦辞、爻辞,发挥出儒家圣人的思想,另一部分人则表现出排斥卦象自由地解释《周易》思想的倾向。

《周易》的两大流派:“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系的特征与内容

在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象数派"和“义理派"称谓在事实上不能用来表达上述的两大流派的特征和内容。所谓"象数派”,是对汉代易学的一种表象上的浅层概括,在汉代易学中普遍存在着用卦象和特殊数字解释、运用《周易》的现象,但是这种称谓中并不存在区分应用易学和儒家易学的含义,例如汉代经师郑玄就是用象数解释《周易》的卦辞爻辞的,由此他成为汉代象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至于用“象数派"来专指后来的应用易学,则属于概念应用过程中的含义变迁,基本原因就是应用易学都必须要讲卦象和数字。所谓"义理派”则主要是对魏晋王弼的道家易学的称谓,但这种称谓中并不包含偶家易学这一内容,而在事实上,儒家易学思想同样是一种由主观附会产生学这一内容,而在事实上,儒家易学思想同样是一种由主观附会产生的儒家的“圣人义理"。因此,“象数派”这一概念的实际内涵极其肤线,“义理派”这一-概念的实际内涵十分狭隘,这种称谓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事实上,“象数派”和“义理派”这两个概念是在对先秦应用易学的理论和方法全然不知的状况下产生的,所以,这两个传统概念实际上无法用来概括上述两大流派的特征。而且,当用"象数派"和“义理派"这两个概念来概括权代及其以后的易学流派时,不仅不能有效区分上述两大流派,还会造成一种误解,即误以为应用易学缺乏“义理"”,浅薄幼稚。而在事实上,先秦的应用易学有着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门以科学探索结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成熟的应用技术理论,只是由于在汉代儒家易学成了主流,后人只知道孔子的义理而不知道应用易学的义理而已。

由此,上述两大流派无法借用传统的“象数派"和“义理派"这样的概念来表达。立足于两大流派的实际内容,我们可以依据两大流派各自内容的特征,直接称之为《周易》的应用技术流派和《周易》的人文解释流派。这样,《周易》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得到较为客观、全面的概括。

释义

(南)萧吉:《五行大义.附,(宛委到戴》丛书本.江苏古量出版社1988年版。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流派 象数派 义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