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用品

麒麟民俗显福泽,佑万方: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有祈福的用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自己民族的民俗特征。但是,不同民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的趋利心性不谋而合。祥瑞的麒麟是虚幻的,人们通过智慧使其集中了自然界诸多动物之美,而且表现了超出自然本色的吉祥化的内涵,给民众以吉祥的祝福。

从古至今,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将麒麟的瑞意附会到方方面面以佑祥瑞。麒麟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成为统治者王政兴盛、天下祥瑞、基业巩固的象征,成为维护其封建意识形态的符号,成为政治兴盛的表征。《公羊传》曰:“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麟的出现被认为是圣王之“嘉瑞”,即“麟为孔子受命之瑞”。据说,“汉武帝幸雍获麟面更改年号,作《白麟歌》,筑‘麒麟阁’,并赐诸侯白金。664年至665年,唐高宗改年号为“麟德”。宋太宗得到麒麟,文武群臣前来相贺,隆重空前。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比如麒麟的图案在官员朝服上多被采用。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一品武官的“补子”上,麒麟纹成为等级的标志,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

麒麟民俗显福泽,佑万方: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有祈福的用意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之一。有的人家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麒麟作为建筑部件或结构的形式彰显祥瑞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明代河南嵩山中岳庙,会发现石刻麒麟正和同为祥瑞的风迎面对舞。当我们继续把口光移向清代,会被青花大盘麒麟图所吸引。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清代南京天王府石舫上,我们会被木雕双麒麟所折服。还有安徽徽州的砖雕、苏州的砖刻、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灰塑等,都能从中看到以麒麟为核心来表现福寿主题的艺术作品。

除此之外,历代的宫殿、庙宇、墓穴多将麒麟与龙、凤并用装饰,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孝陵与北京明成祖朱棣长陵御道两侧石刻群中,各有麒麟四个,两蹲两立。秦始皇陵、南朝陈文帝永宁陵等都有麒麟形象,故宫御花园中有铜麒麟。在孔庙、圣庙、文庙等庙宇建筑上,多有“吐书麒麟”作为圣人的象征,譬如,西安碑林清康熙赐吴赫书碑碑座上有石刻吐书麒麟,扬州清代建筑枕石石刻有吐书麒麟、山东曲阜孔庙清代供桌上有石刻吐书麒麟。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墓瑞兽有多种,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在南京中山门外,有一石雕,名辟邪,此形象亦是南京的象征,是来源于南京城外南朝萧梁帝陵的神兽。此雕塑纹饰华丽,身躯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该雕塑挺胸曲腰,目睁口张,颈短面闼,昂首作仰天长啸状,兽身纹饰极富装饰味,立体感强,且厚实,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麒麟民俗显福泽,佑万方: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有祈福的用意

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蜡染、雕塑等工艺美术品中,都有麒麟的影子。民间工艺品中麒麟送子的传说,有文亦有图。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童子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麒麟吐玉书”与“麒麟送子”是常用的装饰题材,在泥塑、石雕、刺绣和年画中屡见不鲜,既有繁,又有简。有的是天姬坐于麒麟背上,怀中抱着孩童,寓意“天仙送子”或“天姬送子”。有的是束冠着袍的儿童佩戴长命锁,持莲抱笙骑于麒麟背上,以“笙”和“莲”代表“连生贵子"。有的是麒麟脚踏祥云,回首凝望。还有的表现出送行的妇女,袅袅的云气,缥缈的天宫,以示“玉麒天赐"。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以双幅对称呈现,色彩明快。北京剪纸《麒麟送子》艺术形式别具一格,构思巧妙,剪纸的麒麟,身躯半毛半麟,上坐一只憨态可掬的母猪,母猪怀里拥抱着几只猪仔,麒麟神态招人喜爱,令人欢愉。扬州民间剪纸枕头花图案《麒麟送子》,画面则是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山东民间挑花《麒麟送子》更是体现出浓浓的民间意趣,虽然是静态的艺术形式,却仿若动态地在叙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而且画面上还有凤、蜈蚣、蛙、蝶等动物图案点缀,体现出一定的装饰性。贵州苗族的民间剪纸《麒麟送子》,造型生动,概括性强,布局大气饱满。已有数百年历史的陕西泥偶《麒麟送子》,据传最早见于明初,集中在风翔县六营村,该村每家每户皆会制作,而且每逢三月十五日的周公庙会,一亮相。就被祈求子嗣的民众抢购一空,极受欢迎。很多人都知道民间有虎头帽、莲花帽、虎头鞋,但很少人知道祥瑞的麒麟在这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民间也有“麒麟帽”,在帽上的麒麟旁边再绣上“五毒”的图案。这种艺术手法正是民间智慧的体现,用蝎、蜈蚣等毒虫的形象来反衬出麒麟的吉祥,强化辟除毒虫危害的期望,与此同时,也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的殷殷祝福。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麒麟送子不仅见于图画,而且也见于祝祷之语、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而且这些民俗在近现代依然活跃。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式,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将彩绣系于麟角,以求麒麟送子。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人们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求长命百岁。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儿童佩戴,有祈福的用意。在传统婚礼中,举行婚礼的人家门口,对联横批的下方,贴有一张小纸,其上书“麒麟到此”几个字。张贴时也要讲究方法。出嫁的女方,要在新娘出闺前,从厅门、家门、巷门、祠堂门依次贴到寨门,意为由内到外,表示女子出嫁。娶亲的男方,须于迎亲花轿未到达之前,从寨门到家门,即从外到内,依次序一个一个地贴进来,意思是娶亲。张贴的位置为门楣的正中,纸条大部分垂下,迎风飘扬。新床的周围挂着绣有“麒麟送子”“龙风呈祥”“百子嬉戏”图案的帐沿、床帏和形形色色的床挂件。麒麟这种祥瑞不仅表现在现实婚俗中,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描述。如名著《红楼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的交往受阻于女方父母,女主人公送给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三心二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桐城数十里之地,还有一个新的民俗,叫作“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因为年初一人们都在家企盼“麒麟送子”,可见麒麟在民间具有很强的吉瑞之意。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送子”的传说甚是流行。巨野县有麒麟台,古称“获麟古冢”。麒麟台附近还有建于明代的瑞麟寺。巨野周边的民众常常去瑞麟寺求子祈福。瑞麟寺里面塑有麒麟像,求子的人多效仿传说中孔子母亲颜氏当年的做法,将彩绣挂于麒麟塑像的角上,然后默默祷告。还有乡民会在麒麟台周边薅上一把草带回家,然后让儿媳妇泡水喝,有“喝了麒麟草,来年生个小”的说法。巨野县内还有麟山,当地群众有到麟山祈求子嗣的习俗。

麒麟民俗显福泽,佑万方: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有祈福的用意

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姒陈书·徐陵传》曰:“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此外,还以“麟子风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赞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愿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风髓”比喻极为珍稀的食品;以“龙章麟角”“麟风龟龙”“威凤祥麟”“风鸣麟出”“龙骧麟振”“麟角风嘴”“凤毛麟角”形容物品珍贵。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自古至今,我国各地还盛行“麒麟曲”,以表达“麒麟上门贺新春”的祥和气氛。如流传在温岭一带的《送麒麟》这样唱道:

麒麟,麒麟,满身金银。

麒麟送上门,能保全家安宁。

麒麟送到堂前,能保兴隆发财。

麒麟送子到你家,保生雪白粉嫩小娃娃。

看我麒麟头,养猪大如黄牯牛。

看我麒麟脚,养鸡大煞甲(意思为大得很)。

看我麒麟尾,长寿百把岁。麒麟旋一旋,生意做各县。

麒麟转一转,交情通四海。

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在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这种被历代艺术家塑造的神奇艺术形象,它饱含着人们的情感、意愿和思想,是理想化了的神兽。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心目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象,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力量,并化人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那雍容华贵的装饰,那仪态万方的气质,那璀璨炫目的光焰,给历代人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与龙凤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民俗 麒麟 吉祥文化 祈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