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农耕时代的文化特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它是由灿烂的多种文化构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丰富与否,表现出他的文明素质和程度。遥想在远古时代,人们每天急于解决的是饥饿问题,没有食物充饥是难以维持生命的。所以后人得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结论。经过漫长的渔猎和采集果物的生活,最后在土地上定居下来,种植粮食,开始了以耕作为主的农业生活。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第一部《始祖》开篇便说:“以往,要得知原始华夏人的缘起,也许只有依靠祖先流传下来却屡经后世增删涂抹的神话和传说了。远古传说中的盘古、女娲、伏羲等人物的活动,也确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信息。然而,中国史前发展显然有着比过去所知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内容。随着人类进步到可以用科学眼光去审视一切,我们越来越欣喜地发现,首先走进中国原始社会的成员,乃是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他们那无可辩驳的真实存在,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神秘气氛,足以宣告中国也是世界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茫茫神州之下,甚至可能埋藏着打开整个人类起源之门的钥匙。

吉祥文化的性质与背景:农耕时代的文化特点

大化之精,孕之曰‘人’,

大地之灵,形之曰“心”。

这,就是中国的造人说与创世说罢。请注意,创世与造人,这段至少有着成百万年时间内涵的人猿拇别的岁月,作为当时人心营构之像的图腾显示,在中国主要以各式各样龙蛇的面目出现,是耐人寻味的。龙,这个从远古洪荒时代居然延续保存到今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量。吸引人们去崇拜去幻想的奇异形象。始终是那样变幻莫测,神气万千,莫非正是造物赋予中华民族一个水垂不替的共同观念形态?”'

在神话幻想的时代,女娲用黄土造人,是我们后人的祖先。也就是说,我们从黄土中来,最终又回到黄土中去。我们这个民族,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与土地结缘,世世代代,岁岁年年,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在这里播种、生活、繁衍,建立起家园,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经典,在世界农业科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盖神农为未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敏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义;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

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淮南子》曰:"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汤由苦早,以身祷于桑林之祭。……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黧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

贾思勰在这里,从传说时代的氏族领袖讲到商周,说明他们关心农业生产,《诗经》《尚书》所称道的也是勤于农作,使百姓富足。他引证群书,说明衣食和劳动的重要:大禹为了治水,以身躯为质向河神祈祷;成汤由于早灾困扰,以身为质在桑林向上天祷告。神农氏憔悴,唐尧消瘦.虞舜晒得黑黑的,大禹长满了老茧,可见圣人的操心劳碌,都是为了百姓富裕。

《齐民要术》的序言中举了许多在农业上有所作为面致富的例子,如鲁国有一个叫猗顿的穷困书生,听说陶朱公很富有,便去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陶朱公告之日:“欲速富,畜五字。”“拧”即牛马猪羊等的母畜。猗顿就养了牛羊,很快繁殖仔畜数以万计皇甫隆在敦煌做官时,敦煌人不晓得耧犁。播种时“人牛功力既费。面收谷更少”。皇甫隆就教他们制作和使用耧犁,结果省了一半劳力,而收成谷子增加了五成。

敦煌还有一种风俗,“妇女作裙,挛缩如羊肠,用布一匹”。这种如羊肠皱褶的裙子费料太多。他下令将式样简化,节省了很多布匹。

五原一带的土质适宜种麻,可是当地人不知道纺织;百姓冬天没衣穿,只好将细草堆成堆,睡在草堆里,“见吏则衣草而出”。崔实教他们制造纺织工具和纺织方法,“民得以免寒苦”。

吉祥文化的性质与背景:农耕时代的文化特点

龚遂任渤海太守时,鼓励督促百姓致力于农桑,“令口种一株榆,百本薤,五十本想,一畦韭,家二母彘、五母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吏民皆富实。”一规定每人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藠头,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当时百姓中有佩刀剑者,龚遂教他卖掉换成牛和牛犊。他说:“为什么要把牛或牛犊佩带在身上呢?”并且要求百姓,在春夏季都得下田劳动,秋冬季要把庄稼收取干净,多储藏些瓜果、菱角、芡实之类。这样,官吏和百姓都富足起来了。

召信臣任职南阳时,“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农耕,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出入田间,经常歇宿在乡里,很少有安闲的日子。他巡视那中的河流泉水,开凿沟渠,建造水闸堤坝有几十处,以此扩大灌溉面积,百姓得到很大好处,有了多余的积蓄。召信臣禁止婚丧嫁娶的奢侈浪费,必须节约从事。于是郡中百姓没有不努力种地耕田的。"吏民亲爱信臣,号曰“召父’。”

重视农业,改良技术,勤于劳动,生活富足,可以看出古代一个农学家的良苦用心。在这些实例中,譬如龚遂和召信臣,都是汉代奉公执法的著名“循吏”,世称“龚召”,有诗曰:“安得百龚召,错落为拊循。”“拊循”即是抚慰,安抚,引申为训练和调整。《淮南子·泰族》说:“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二人在《汉书》第八十九卷“循吏传”中均有传。这是在两千年前农耕制度发展阶段的情况,从那每人所种的树,所种的菜和每家所养的猪和鸡,使我们想起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时候在神州大地上分有数以百计的诸侯国,国有大有小,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化期。当时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广土众民而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追求奢侈生活而争夺物质财富,榨取人民的劳动果实;使用智巧诈伪的手段对人民进行统治,导致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反面说人民难以治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说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式各样的众多器具(什伯之器)也不使用;人民看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车船,没有必要乘坐;有武器和盔甲,也无处使用它。人们恢复古人结绳记事,不会攻心斗智。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适,过着安定快乐的生活。国家治理得很好,与邻国相互望见,鸡鸣狗吠之声都可以听到,但人民从生到死,都没有必要往来。

这是以退为进,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勾画出农村小农经济的特点,其影响是很大的。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吉祥文化 农耕时代 时代背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