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指南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法如前文所述,基本程序与《周易》相似,也是"三变成爻,十八变成卦。”它是以“三年一闰"的闰法为基础的。但总策数是46,用策数是45,筮数是五,六、七、八。

郑樵说:

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

《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诚以人事代谢,星纪推移,一代二代,渐繁渐文,又何必近耳目而信诸,远耳目而疑诸?

郑樵对他所见到的《归藏》,《连山》二《易》,不因"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和年代久远,“疑而弃之”,他相信三《易》如世所传。他在这里提到三《易》“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说明他所见的三《易》占法、策数、筮数各不相同,三《易》根本不是一回事。他所提纲挈领地提到的三《易》占筮所用策数是探索古《易》筮法、筮理的重要线索。他说“《周易》用四十九策",显然是指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与“大衍之数五十"并不矛盾。据此而推,“《归藏》用四十五策",那么《归藏》筮法的总策数是否是“四十有六"呢?吴莱说:“及推其取用之策,《连山》三十有六,《归藏》四十有六,《易》则四十有九,又若不相为用者。”③他在这里提出“《归藏》用策四十有六”之说,不过没说如何推来。笔者认为,四十六是《归藏》总策数,而四十五则是《归藏》筮法操作时的用策数,即“其一不用"。那么《连山》总策数可否同此类推?不可。因为一者《连山》虽亡,三十六策是古来共谈,没有分歧,而且连扬雄创《太玄》筮法也以三十六为总策数,卫元嵩的《元包》筮法也是这样。二者“其一不用"与“太极”思想的产生时间有关。古人关于三《易》总策数的选定,有其特定的根据,因为筮法是依据天地的“道"与“理”制定的,并非随便选来,像历代《易》学探索者及今人对“大衍之数”作猜测性解证那样。这一问题将在“大衍之数”章专节讨论。

把总策数46去一不用,按《周易》“三变成爻”的程序操作即可得出四个筮数“五、六、七、八"。何以证明这就是《归藏》筮法的内容呢?这一问题应该从操作程序、用策总数、筮数结果三个方面来证明。前文已叙,“三变成爻"这一操作程序虽是《周易》筮法的内容,但它最初应是来自对殷商闰法“三年积一闰月”的模拟。“三变”即是三次“四营”,实际上是象征三年的日月运行情况,每一变的余数(归执数)象征一年的闰余,三年积成一闰,故三变定一爻之象。所以筮法对“三变”结果的处理只能是把三变中每一变的余数加在一起,再以所用总策数减去总余数,论所剩策数的阴阳之象,即朱熹所说的以“归力”之数定“过揲”之数。用策总数出自郑樵《通志》的明文记载。关于筮数结果“五、六、七、八",它在筮占史上是否真正存在应是这一筮法思想能否成立的关键,也是《易》与天文学是否确有联系的一个重要证明。事实是,这四个筮数在晚商到西周的甲骨文及青铜器铭文上大量存在。而且这时《周易》还没产生(关于《周易》产生的时间后文有详说),因而前文所叙的《归藏》筮法确然可信。为了阐明这一问题,现将商周数字卦表列于下。其中,周代数字卦表由张政烺先生所编Φ,商代的四卦摘自《商周八卦符号登记表》,张老等人的考古成果给古《易》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不可或缺的物证,功劳卓著。

在上表的36组数字排列中,总共包含有五种数字符号“五、六、七、八、一"。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数字排列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张政烺先生提出的,认为这些数字排列是(易》卦,这一见解自1978年提出后迅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另一种意见是,依据这些数字排列中的数并不能完全与《周易》筮数相一致的事实,认为它们并不是《易》卦。

张政烺先生等人认定这些特殊的数字排列是《易》卦的理由是,在上表所列的36组数字中,每组涉及的数字符号都有所不同,但都包括在“五、六、七、八,一”五个数字符号内。这种数字排列的形式特殊,都是按竖列的六阶重叠或者三阶重叠形式刻写而成,这与(周易)筮法运用蓍草揲出六个或三个筮数后列成的六爻卦象或三爻卦象在形式上非常一致。又,依据《周易》筮法所筮得的数字是"六、七、八、九”,上表中又有“六、七、八"三数,虽不见“九”字,但有一个“五”和一个含义不明的特殊符号“一”,它们也许与“九”字有某种特别的联系。因此,这些特殊的数字排列目前在学术界大都是被认作《周易》卦象来解读的。

可是,在上表所列的36组数里,毕竟都不见《周易》筮数"九”字。而且其中有11组含数字“五”(∞或8),而《周易》筮数是“六、七、八、九”,这11组数中又不含数字“九"。这又引起许多考古学家及《易》学研究者的多种议论和解释。有些人据此认为它们不是八卦。

那些认定它们是《周易》筮卦的人,为了论证这些数字排列是《周易》筮卦,他们对“五”字和符号“--”作了多种推测或解释,企图把“五”或“一”与《周易》筮数“九”联系起来,从而证明这些数字符号就是《周易》筮数。但“五”与“一”不能等同于“九”,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始终显得勉强。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展示出,只有《易》卦才有这种特殊的六阶或三阶数字排列形式。因而,单凭这一特殊的数字排列形式就可以初步确认它们是《易》卦。从筮数角度考察,它们确实不能与《周易》筮数完全一致,因此怀疑它们不是《周易》筮卦,这无疑也是合理的。但从六阶或三阶竖列的这种特殊数字组合形式看,它们又能与八卦的形式一致。而且《易》本有三,除了《周易》之外还有《归藏》,《连山》两个体系,不是《周易》筮卦,未必就不是《连山》或《归藏》筮卦,未必就不是《易》卦。因而认定它们不是《易》卦(或八卦)则无疑缺少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就已经出土的江陵王家台秦简和包山楚简中的《易》占内容看,其中的一些形式完整的筮例既有占辞又有卦象,这些卦象的形式表明.上述的特殊数字排列确属《易》卦无疑,张老的论断含有不可推翻的真知灼见。至于这些《易》卦中的筮数不能与《周易》筮数完全一致,其原因则在于它们本不是《周易》筮卦,它们不属于《周易》系统,它们是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用45策,按“三变成爻”程序操作的(归藏》筮数是“五、六、七、八”。

依据(周礼》的记载,周代是三《易》并存。因而考古材料上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易》占文献有可能属于三《易》中的任何一个体系。但是,上表中那些含有筮数"五”的数字卦显然与《周易》筮卦不合,因而它们不会是《周易》筮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归藏》筮数考证:用《归藏》筮法筮得的《归藏》数字卦

在上述的36卦中,每卦涉及的数字(即筮数)都有所不同,但都包括在"五、六、七、八、一"五种数字符号内:每个六爻卦涉及的数字符号最多不超过四种(而且后来出土的上述五种数字符号的数字卦也是这样),这一点特别重要,它表明产生这种数字卦的筮法最多只能产生四个筮数,因此它也是一种特定操作程序的(或者说是成熟的)筮法。上表中一卦之中涉及四个不同筮数符号的数字卦共有8个,商代有一个(编号3),周代有七个(编号是1、2、6、11、13、28.29)。在这8个卦中,6号卦筮数是八六六五八七,28号卦是五七六八七七,此两卦都含有四个不同的筮数,而且不含“一",筮数是“五,六,七,八"。可以肯定,这两卦都包含了这种筮法所能产生的全部的四个筮数,它们是"五、六、七、八"。这一筮数情况与前文以古代文献为依据推理出来的《归藏》筮法的筮数形式完全相合。因而可以肯定这两个数字卦就是《归藏》筮卦,它们是用四十五策按“三变成爻”的操作程序揲得的《归藏》卦。

这一筮数事实不只证明着《归藏》筮法的成立,它更说明着《归藏》筮法是以商代天文闰法为基础而创立的思想不是一种玄想,而是一种历史真实,它也证明了《周易·系辞》在记叙大衍筮法时以天文闰法为依据阐述筮法操作程序不是一种附会思维,而是一种信史直书。它同时又证明着“易与天地准”的思想作为创立筮占的原则确实早已存在。这一事实又说明《归藏》与《周易》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依据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确信,循着这一创立筮法的思路我们又可以探索出《连山》筮法来。这些卦是属于周代初期的,这说明周代初期的确使用着《归藏易》。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古筮法 归藏 归藏筮法 归藏数字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