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书房

谈钱能通神:钱币在中国传统里便成为了一种可以通神的宝物

“钱能通神”一语,最早见于唐朝张固所著的《幽闲鼓吹》卷五十二,后被收入《新唐书·艺文志》。其文如下:

张延赏将判度支,知一大狱颇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狱吏,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帖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令两日须毕。明旦,案上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

公遂止不问。子弟承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祸,不得不受也。”

谈钱能通神:钱币在中国传统里便成为了一种可以通神的宝物

大意是说: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纸条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转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毕结案。翌日,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就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子弟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询问张延赏,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了十万贯,能通神了,没有不可转圜的事情。我担心惹祸上身,不得不接受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钱作为具有购买能力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地位。

确实,人生在世,谁也离不开钱。当今的社会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日益稀缺的资源和高涨的物价,没有钱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有了钱甚至能“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人们对金钱的感情是特殊而复杂的。今人如是,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的先人对于钱的特殊感情,但并不是仅仅缘于钱币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其中还蕴含有其它深厚的文化传统。

我们中国古代的钱币,通行的形制是“外圆内方”,这种样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西晋文学家鲁褒写过一篇传世的文章《钱神论》,文中有云:“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钱币的“外圆内方"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天圆地方”的体现。不仅如此,《钱神论》还说道:“其(指钱)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从中可以看出,钱又和山川、动静、行藏、寿、道等更为抽象的“力量”联系在了一起。

谈钱能通神:钱币在中国传统里便成为了一种可以通神的宝物

钱币之中还隐含了天数。众所周知,钱币制造要有标准,在社会上流通也需要有兑换标准,我国历史上通常是用重量来作这些标准的,“天数”就藏在重量标准中。

《汉书·律历志》有云:“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大意就是:之所以把二十四铢定为一两,是源于二十四节气;把十六两定为一斤,是取四时(春夏秋冬)乘四方(东南西北)之意;这样--斤就等于三百八十四铢(24x16),也就正合《易经》里全部的爻数,体现了阴阳变化之道。铢,是一种重量单位,原本就是钱币的重量单位。著名的五铢钱“汉五铢”可为实证。大由此可知,钱币又与天象、地象、阴阳有关。

综上,祖先对于钱币的特殊感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敬重敬畏之情,源于人们对传承下来的“天圆地方”观念的认同,源于钱币之中蕴藏的天地阴阳。基于这种理念,钱币在中国传统里便成为了一种可以通神的宝物,有了很多其他的功效和用途。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钱能通神 钱币 通神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