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书房

历史上通过谶纬之说改变国运的案例分析;谶纬著作亦被誉为中华文化里的“奇书”

两汉时期,谶纬之学十分流行。西汉的终结者也是纂权者王莽,就为自己的上台大量使用谶纬之说。

《资治通鉴》记载:“前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这只是开始,后来还有巴郡冒出石牛,扶风出石文,未央殿里出现铜符帛图等。所有这些,就一个意思;王莽是真命天子,汉高祖刘邦要把天下禅让给王莽。到了最后,“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即刘邦)。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图书皆书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兴、王盛,章因自窜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为辅佐。章闻齐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仆射。仆射以闻。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禅,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大意就是,大臣哀章在高祖庙里藏了一个铜匣子,里面有图和书,是高祖刘邦遗命,让王莽称帝,竟然还列出了大臣的名单,于是王莽就“顺理成章"地继位称帝了。

巧得很,推翻王莽的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用过这种手段。据《后汉纪》卷一记载,刘秀的同乡李守造了“汉当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语。李守的儿子李通就利用这条谶语去鼓动刘秀起兵。刘秀在长安时,“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谓“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就是二十八。刘秀生于公元前六年,于王莽地皇三年(即公元二十二年)起兵,正好是二十八岁。

刘秀自己对谶纬也是亲力亲为,他称帝后发布了一篇告天祭文,其中有如下之语:"……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卯金修德为天子"就暗指繁体的“刘”字,谶言源于上天,刘秀自然就把自己称帝归结为“答天神"了。

刘秀即位后“宣布图谶于天下",就是把谶纬写成定本,使谶纬书籍定型化,并且用政治和法律的权力来维持谶纬神学的尊严。于是,激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那一时间,谶纬被尊为“秘经",称为"内学”,具有神学正宗的权威性。而原本的儒家经典反被称为"外学",甚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要向谶纬看齐,以致于“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见于《隋书·经籍志》)魏晋时期,魏取代汉时造出“代汉者当途高”(见于《后汉书·袁术传》)的谶语,"当途高”就是古代宫殿的两观,名叫“象魏”;“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见于《易运期》)也是意指曹魏当代汉为帝。此后,宋刘裕代晋即帝位,“大史令骆达陈天文符瑞数十条”,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玺书就说:“图谶祯瑞,皎然斯在"(见于《宋书·武帝纪中》);南齐萧道成代宋称帝,说他“姓名骨体,及期运历数,并远应图谶,数十百条”(见于《南齐书·高帝纪下》);萧衍代齐,沈约对萧衍说:“《谶》云:行中水,作天子"(见于《梁书·沈约传》)等。

历史上通过谶纬之说改变国运的案例分析;谶纬著作亦被誉为中华文化里的“奇书”

此时,谶纬之学完全成了一些强者用来起义革命,改朝换代的工具,那些所谓源于上天的“谶言"几乎都是人造的。既然是人为制作的,自然就可以被另外一些人利用,散布出威胁当权者统治的预言。所以,魏晋时期开始,统治者逐渐认识到谶纬的危险,一上台就立即禁毁。下面就是历代禁毁谶纬的概况,摘引自《谶纬与<白虎通义>》一文:

三国时,曹魏“科禁内学、兵书。”凡谶纬诸书都须上缴,“匿不送官"的坐罪(见于《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晋武帝司马炎“禁星气谶纬之学”(见于《晋书·武帝纪》);北魏拓跋氏严禁谶纬,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和九年:“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见于《魏书·高祖纪上》);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时说:"联应箨受图,君临海内”(见于《隋书·高帝纪上》),利用谶纬来表示天命所归,可是当他的政权稍加巩固,就在开皇十二年下令“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仍见于《隋书·高祖纪上》);到了隋炀帝时,“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见于《隋书·经籍志》)。

历史上通过谶纬之说改变国运的案例分析;谶纬著作亦被誉为中华文化里的“奇书”

唐朝也禁止私家收藏图谶,并悬为禁令,著于法律。唐高宗时制定的《唐律疏义》规定私家不得藏有“天文、图书、谶书、兵书","违者徒二年”(卷9《职制)律)。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又重申“谶纬不经,蠹深于疑众,盖有国之禁,非私家所戴",命令天下各州府查禁,"敕到十日内送官,本处长吏集众焚毁”(《旧唐书·代宗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诏:“民间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纳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宋史·真宗纪》);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禁“阴阳图谶等书”,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重申“私藏天文图谶”的禁令,“有私习收匿者罪之"(《元史·世祖纪》);明洪武六年(1373年)赵俶“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明史·赵俶传》)。

总的来说,自隋炀帝发使四出搜缴谶纬以后,谶纬已大量散失。唐以后幸存下来的多属零篇断简。谶纬之所以到现在还能残存下来,一是由于《唐律》明确规定《七经纬》及《论语谶》不在收缴之内,所以这几种尚可幸免。二是历代禁谶纬大都是指民间私藏,皇家藏书不在此限,所以部分谶纬赖以流传,如清修《四库全书》就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易纬》等书。但皇家藏书由于战乱,天灾人祸,改朝换代损失很大,流传到现在的,自然不会太多。

幸运的是,我们至今还能看到一些预言古籍,记载的也不是为帝王服务的零碎谶语,而是被系统化的完整预言著作,而且已经摆脱了传统谶纬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其预言的时间跨度也非常之大,甚至预测到了当今乃至未来的一些重大事件,这些著作亦被誉为中华文化里的“奇书”。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占卜 谶纬 谶纬之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