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感情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道教有着很深的关系,房中采补和道教的渊源可是不浅

《寿世保元》一书有云:“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三元延寿参赞书》也说:“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未笈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说明人倘若过早的“偷吃禁果”就会影响正常生理发育,危害身体健康,所以中国历代医家、养生家都主张青少年不可近欲,更不可以早育。因为年岁尚轻的人气血尚未刚壮,而胎孕生育又必然会耗伤人体大量精血。就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生子愚痴,多病短寿"。可见,“早欲"和早育不仅会对自身十分有害,也会危及下一代。

应该说,最传统的房中术理论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有其科学道理和借鉴价值的。但是很快,所谓“采补”的理论掺杂了进来,竟逐渐成为了房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使其走向了邪途歪路。

所谓采补,其实囊括的内容很广,方法也很多,如采气、采日月精华等。但是在房中术中,“采补”就仅仅是指“采阴补阳"了。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道教有着很深的关系,房中采补和道教的渊源可是不浅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道教有着很深的关系。实际上,道教创立之初就吸纳了房中术。道教宗师张道陵,就是后世所说的“张天师",就长于房中采补之道。《太平广记·神仙传·张道陵》道:“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轻其道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这里提到的“玄素”即《玄女经》和《素女经》,都是房中术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张天师经常用房中术来给群众治病,他还向其徒众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可见,房中采补和道教的渊源可是不浅。

早在战国时期,在四川青城山一带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房中炼养派",并尊容成公为始祖。容成公也称容成子,是道教兴起前后崇奉的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后很快被道教尊为正式的神仙,号称是黄帝和老子的老师。道家典籍《列仙传·容成公》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这里的“玄牝”、“谷神不死”之语原出《老子》,本是来比喻“道”的,此处变成了房中之事的术语。

既然容成公是老子的老师,且“事与老子同",那么老子自然亦是精于采补之道的。于是,《列仙传·老子》中就有了“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之语,至于其真实性值得商榷。随着道教的传播和宣传,这种说法依然流传了下来。武则天时期著名的章怀太子李贤曾召集学人给《后汉书》作注,在《后汉书·方术传》的注中就引用了此语,并进一步解释说,“御妇人之术,谓握固不泻,还精补脑。”

由于汉代很多人都相信容成公和老子均行房中术以致寿,于是房采补盛行一时,从宫廷开始弥漫至民间。自宫廷始很容易理解,因为统治者有这个条件,而且所谓的房中采补、御女等内容都符合统治者们追求淫乐,同时又期望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比如《汉书·王莽传》里记载王莽“日与方士涿郡昭君等于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焉”。在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想必就是房术无疑了。还有曹操,他也很相信这一套。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道教有着很深的关系,房中采补和道教的渊源可是不浅

西晋张华著的《博物志》里记载:“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曹操)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甘始、左元放(左慈字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间行其术,亦得其验。”这里的左慈,就是《三国演义》里“戏曹操”的那位道士,就擅长房术。曹操把他和其他方士都召集到身边来,便于学习研究“御妇人法"。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其名著《典论》里也记述了此事:“颖川却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史。初,俭至之所,伏苓价暴贵数倍。……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左慈到,又竟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奄竖真无事于斯术也。”这段话里提到太监(寺人)竟然也去学房中术,可以想见当时房术流行的盛况。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方法除了医家有所记述外,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中人传承的。宋徽宗赵佶就曾向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求“广嗣之法",“广嗣之法"就是房术在道教里的别称。到了明、清时期,传说大名鼎鼎的张三丰就是房中术传承人之一,因为据传《采真机要》、《十二龙虎交弃之法》等采补之术就出自他手。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房中采补 房事术 采补术 房事之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