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指南

六爻与梅花易数能够同断的理由:断卦的名称相同;每一个卦都蕴含着求测者无限的信息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1.断卦的名称相同:

无论六爻卦还是梅花易数的卦,它们都是用六十四卦来断事情的吉凶的,尽管它们起卦的方法不同,断卦的理论依据不同,卦名是相同的。周易的断卦原则是法无定法,我心为法。(现在 我把起卦方法统一了)同是六十四卦的名称,本身就有共同语言。

2.每一个卦都蕴含着求测者无限的信息:

你用梅花易数起的卦,不管你装不装六亲,它的信息都隐藏在卦中。你用六交摇出的卦,不管有多少个爻发动,不管你看不看梅花易数的大象,它的大象体现的信息也是明摆在那里。你去医院看病,你有腿疼的毛病,又有胃肠消化不好的毛病,医院西医看病是分科挂号。你挂外科号,大夫只负责你外科的病,不给你检查内科,或者他根本不会检查内科,但是不能证明你内科就没有病。你挂内科的号,大夫只给你检查胃肠,他不负责外科的病,或者他根本不会检查外科。但病是在你身上存在的,不管是查出来还是没查出来,它都是存在你的身上的。能不能查出来是大夫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大夫的责任心的问题。另外就是体制问题,西医它的医疗机制本身就是内科外科分开的,它是两种学科。大夫学习的时候就是分开学的,所以你也不能完全怪大夫。如果是中医,就可以根据你的脉象诊断出你身上的各种疾病,并用中药的五行特性来调节人的身体。它的医疗方法就是如此。

六爻与梅花易数能够同断的理由:断卦的名称相同;每一个卦都蕴含着求测者无限的信息

我们把六爻与梅花新易结合起来,就像是中西医结合起来给人诊病一样,大夫按照中西医各自的理论诊断病人,集体找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如果这个大夫精通中西医的理论于一身,他可以直接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西医的效果好就用西医的方法治,中医的方法效果好,就用中医的方法治,省去了中西医会诊的繁琐过程。

3.八纯卦上分吉凶:

梅花易数中规定八纯卦按比和卦,以吉断。六爻卦中规定八纯卦以六冲卦论,以凶断。梅花新易规定的是比和卦不一定都吉, 六爻卦中的六冲卦不一定都凶。 实践证明梅花易数中的比和卦(也就是六爻卦中的八纯卦) 一律按吉断是有误差的,特别是断婚姻和疾病。一般来说预测婚姻得八纯卦,结果都不很理想,未婚者得此卦,婚姻有可能成,但是后果不美满或者将来会离异。如果是已婚的人测婚姻,多半会离异或是一生夫妻难和谐。 因为它毕竟是六冲卦,有六冲的因素。另外从梅花新易的理论分析,八纯卦是纯阴或是纯阳,同样是不和谐的婚姻。预测疾病也是如此。用梅花新易的方法起的卦测病,得八纯卦也不能-律按吉来断。 如果是近病,得八纯卦可以按吉来断,这既符合梅花新易的比和为吉,又符合六爻卦的近病逢冲则愈的理论。

如果是久病得八纯卦,结果就不吉,它就要用六爻的理论久病逢冲则死。如果测合伙做生意得八纯卦,虽然用梅花新易可以断吉,但是合作不会长久,因为它是六冲卦,将来会产生矛盾分歧。六爻中把八纯卦叫六冲卦,测事以凶断。但是如果本身这件事是凶事,得六冲卦为散,为吉,这就与梅花新易比和为吉统一了 起来。

六爻与梅花易数能够同断的理由:断卦的名称相同;每一个卦都蕴含着求测者无限的信息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用总结,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我们研究周易,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要闯出一条新路。周文王演习周易的时候,是用50根蓍草分多少次演练才得出卦。到了汉朝,京房创造了六爻纳甲,用铜钱摇卦。到了北宋邵康节发明了梅花易数的起卦方法;它们都是在周:易的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发现,实践,总结,使用、推广的过程。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发现了某一个方法,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把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成为-种成熟的预测模型,再把这种模型推广,以便大家使用。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再修改和完善,使得每-种预测模型更加完美无缺。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为路。我也是无意间走进了这个预测模式中来的,最早应该追溯到1998年,我开始把六爻与梅花易数同断,把两种起卦方法统-使用。 只是我没有系统地去总结,自己就这么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种方法同用,准确率比单一的方法断卦提高了很多,加大了卦的信息量。俗话说:“十年磨一剑” “事物的结论:是在调查研究的结尾,而不是它的开头”。十年来的实践过程,让我坚定了六交可以与梅花易同断的信念。我的预测实例几千个,都是用两种方法同断的。我自从2005年开始教学,我的学生也用两种方法同断,大家也认为非常好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调查了,研究了,使用了,总结了,推广了,所以我有发言权。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六爻 梅花易数 断卦 八纯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