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应用

《归藏》与《周易》的兴衰更替

然而,在一些筮例中,史书对这些筮占的记述方式又表明,《周易》在此时并未占据筮坛的主要地位,同时占据筮坛的还有别的筮占方法,而且《周易》还是处在从属、次要的地位。因为用《周易》卦辞释卦是放在另一种非《周易》所有的解占之辞之后的。这个问题目前虽然缺少考古依据,但从古筮记载中仍可探明眉目。

从筮法角度看,《左传》中的有些筮例特别标明是用《周易》筮法。如前文提到的庄公二十二年周史用《周易》为陈侯筮占的筮例,再如:昭公五年载:“穆子之生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昭公七年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如果当时社会上已普遍使用《周易》的筮法,史官是不必特别标明所用筮法的。相反,只是因为社会上不是普遍运用《周易》筮法,史官才会做这种特别提示的记叙。这仅有的三例筮占提示也暗示着这个时期《周易》筮法的从属地位。那么在前面叙及的十几卦内剩下的那些并没题明所用筮法的筮例怎样认辨呢?笔者以为,虽见变卦,并不能说明就是《周易》筮法。因为这里涉及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缺少足够史料来详细说明的问题。这就是变卦应发生于晚商,而并非自《周易》始。在从《归藏》向《周易》发展的过程中,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独自发展路径,一是《易》理占则及卦辞的发展,一是筮法的革新。这二者显然不具有同步性,一个体系的《易》理揭示可以连续地进行,但筮法的创立则是一次完成的。从《归藏》向《周易》过渡的情况来看,《周易》筮法尚未出现,而变卦思想应已经产生了。因而对于那些并没有特别标明是运用《周易》筮法而又讲变卦的筮例,既可能是用的《归藏》筮法,也可能是用的《周易》筮法。同样,也不能一见到《周易》筮法的形式就断定筮卦一定就是属于纯粹的《周易》占法。因为《周易》筮法作为在《归藏》改造过程中创立起来的新筮法,应当还存在着它与旧的《归藏》筮占规则结合使用的情况。整个春秋时代应是《归藏易》与《周易》更替的时期(这一点后面有详论),在这个更替过程中,占筮者各行其是,是个自然而合理的现象,这个单个的各行其是在总体上反映出人们企图用筮占结果的准确性来裁判筮法及占则,比较(归藏》筮法与《周易》筮法、《归藏》占则与《周易》占则的优劣。同时,这种各行其是又是人们执著于自己信仰的反映。

而从解占记载的方式看,《周易》解法是附于另一种非《周易》系统的占词“八”的法则之后的。《左传》襄公九年载:

穆姜薨于东官。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有四德者,《随》而无咎。

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在这个筮例中,穆姜以一女子的身分面论《周易》的“元亨利贞”(所谓“四德”)的义理,并且自己能用义理解占,大概此时《周易》已是广为人知的占筮体系。但《左传》的记载方式却是先说“遇《艮》之八",再说“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随》是《周易》卦名,在《归藏》是《马徒》,“之卦”解占也是《周易》的基本形式。而“《艮》之八”则不是《周易》的占筮法则,但却置于《周易》之前。在《国语》中还有两个类似的筮例:

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

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雨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曰:

“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

董茵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篁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

前例中筮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解说,“皆曰不吉”,因为闭而不通,爻象无为。这显然不是《周易》的解占法则。司空季子的解说是“大吉”,援用的是《周易》解法,但放在后面。后例中,董因筮例也是先说“《泰》之八”,后说“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小往大来"是《周易·泰》卦辞)。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春秋时代的史官们记载筮占时,是将这种并非《周易》所有的解占方法置于《周易》解法之前。由重耳谋国的两例筮占更可以看出,当时晋国筮史们所用的解占法则主要不是《周易》,《周易》解法在春秋时代仍处于从属地位。

《归藏》与《周易》的兴衰更替

那么,这种含"八”的解占方法究竟是属于哪种筮占体系呢?周代有太卜掌三《易》之说,“八”既不属《周易》,当属《连山》,或是《归藏》。根据殷周时代的考古筮卦的筮数又可知,《连山》筮卦几乎不见,西周中期以前很可能是《归藏》筮法独占筮坛的时代(至少也是《归藏》占主导地位),这个“八”应属于《归藏》占法。关于这个“之八”的含义及以上三个卦例的详解,笔者将在下面列专节以阐明之。

从考古资料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情况又是怎样呢?“进入到战国时期,省去‘五,七'两个数字,只剩下"一、六、八、九'等四个数”,这个筮数情况明朗地展示着《周易》筮法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但这个筮数情况又反映出《归藏》筮法甚至《连山》筮法有可能还在运用。因为从筮数爻化的角度而言,“一"可以代表(归藏》筮数的“七”和“五”,因而,“一、六、八、九”中可能包含着“六、七、八、九"和“五、六、七、八”甚至“七、八"三个筮占体系的筮数。从湖北天星观的战国时代的《易》简来看,筮数中已分明地含有筮数“九”字,所用肯定是《周易》筮法。从战国时代的《包山楚简》中的筮卦来看,《归藏》占法在此时也确实还在运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战国时代《连山》筮卦仍在运用的证据,虽然存在一些只含有"一人”两种符号的筮卦,但结合占辞及卦象判断,它们并不属于《连山》体系。三《易》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地位显然不能单靠这些有限的出土资料来得到说明,而必须结合古史中的有关材料及《易》理的发展过程来推断。

从前文列举的古史中春秋时代的筮例来看,自春秋中期以后,古史中记载的筮例主要是《周易》筮例,《周易》筮卦的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这说明此时(周易》已经得到世人较大程度的认同,人们已倾向于使用《周易》占法。从出土资料来看,同在战国时代,同在今日湖北,既存在《归藏》筮法又存在《周易》筮法,这无疑说明着战国时代《周易》筮法声势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因为《周易》占法是晚出于《归藏》的筮占体系。再从“易与天地准”的角度看,战国时代《归藏》筮法无疑会因其立筮依据“三年一闰”的不科学而被迅速淘汰,因为此时的置闰方法已经由“五岁再闰”发展到“十九年七闰”的阶段,“十九年七闰”的新历法已将“三年一闰"的古老方法彻底否定了。战国时代《归藏》已处在《周易》的下风应该不成问题,《周易》在筮坛上占主导的地位应已确立。因而,东周时期应是《归藏》与《周易》衰兴更替的时期。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归藏易 周易学 古筮筮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