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考试

如何通过民间艺术来体现对封侯封爵以及仕途的一些美好祝愿

封侯封爵

《马上封侯》,猴子骑马捅蜂窝,用以谐音。“侯”为古代所封的爵位。

《辈辈封侯》,老猴骑在马上,背着一个小猴,表示晚辈亦封侯。

《代代为侯》,侯爵尊位,世袭相传。

《猿猴托印》,画老猴和小猴、蜜蜂和绶印等。老猴托印,表示相传。

古代官场名目繁杂,花样很多。未做官者羡慕他的荣耀,已做官者深感其中的险恶。有人春风得意,有人遇阻寒心。连岳飞都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民间年画和用品的装饰纹样之所以有众多的表现,不一定当真有其事,不过是取其吉利而已。人往高处走,谁不想站得高一点呢?

最有力的说明,是民间在张挂“加官进禄”之类图画的同时,又有“升官图”的博弈游戏流行。从科举进级起,画各种官员,由低而高,或排出他们的官位名称,从白丁到太师,步步高升,犹如棋盘。其玩法是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按骰子点数的大小定升降。据称以骰子的点数分为“德、才,功、脏”;四为德,六与三为才,五与二为功,幺为脏。德为“案首”,才为“童生”,功为“白丁”,脏为“无名”。未中状元者与出任者、未出任者,俱送礼双份;升至内阁者俱送礼一份;尚书升至太师俱送礼双份;同衙门者小与大送礼,先与后送礼,俱一份。人们在“升官”的游戏中得出认识,不但要有官运,还要有方法,并且还要“送礼”。这种博纸,有图者称“升官图”,无图面以文字标出者称“升官格”,玩法相同。

以上是一般的升官图(格)。官位均为文职,其年代可能较早。清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武职的“升官图”。清代的武职衙门与前朝不同,自营务、八旗到銮仪卫、御前大臣侍卫府,共十道衙门。官职由“从九品”的“额外”,到“正一品”的“将军”,人品的武职名称共有47个。作为博戏之具,其玩法与以上者相同。

过年贴年画,以升官为题材的“官画”很多,并非是官家才贴“官画”,大众是为了“禄”字,讨个吉利。以下,选其重点,加以介绍。

如何通过民间艺术来体现对封侯封爵以及仕途的一些美好祝愿

从“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到“五子夺魁”“五子登科”。不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育观,希望家族繁荣,并且光宗耀祖,在社会上取得高显的地位。为什么要强调“五子登科”呢?很明显,“五”字是个多数,也是一个吉数。生男育女,有所谓“五男二女”之说,据传是仿效周武王的“标准”,无疑其中包含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旧时的蒙学读物中,如宋代以来的《三字经》,其中就宣扬:“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说五代时后周的大夫窦禹钧,曾设义塾,延请名儒以教贫士;藏书极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相继登科,号称“窦氏五龙”,也就是后世流传“五子登科”的依据。这种例证虽然可望难求,却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标准”。于是,民间年画中有画五个儿童争夺一个金魁冠者,称做“五子夺魁”,或五个儿童相聚,展示横幅,称做“五子登科”;还有的画一只母鸡,带领五只小鸡啄食,象征着育子有方,也是寓意五子登科。

在世俗社会中,表现严管勤教和鼓励青少年苦读的艺文很多。多是在不利的环境中艰辛成材。如“孟母断机”“三娘教子”之类。而贫穷人家的子弟,顽强进取,克服一切困难进京赶考,最后考取状元,往往还伴随着曲折的爱情故事,有的嫌贫爱富,有的坚贞如一,揭示了不同的利害取舍和人生态度。最后一般是美好的结局。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在此之前实行荐举制,即“举孝廉”。由地方向上推荐人才,主要有“孝”“廉”两科。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至隋唐始称科举。唐代考试的科目,多至五十余种。其后宋代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仍用科举之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

汉代流行厚葬,比较富裕的人家在丧葬中多刻画像石,其中有的就是为了显示孝道,有利于“举孝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一棵造型很美的大树.将树枝编连起来,富有装饰性;树上有鸟,树下有人弯弓射猎。关于这棵树的名称及其含义,历来有不少人妄加猜测,有的说是连理树,有的说是扶桑树,都是毫无根据的推断。

实际上它是汉朝人所想象的希求升官的“立官桂树”。1971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了一座东汉壁画墓。虽然没有画像石,但壁画的内容与通常的画像石内容大都切合,并且都有榜题。在那棵树的枝干旁,标有“立官桂树”四个字。很明显,它是一种象征,用桂树象征“立官”,那个弯弓者也不是为了射鸟,而是在射猎功名。

“立官桂树”的想象是与“举孝廉”相适应的。当举孝廉改为“科举制”,立官桂树也就无法“存活”,失去了精神慰藉的意义,代之而起的便是“文昌帝君”和“魁星点斗”。

文昌帝君亦称“梓潼帝君”。"文昌”原为星名,也称“文曲星”,古代被视为主宰文运的星宿。梓潼帝君为道教之神。相传姓张,名亚子,住在四川七曲山。晋代为官战死,后人为他立庙纪念。唐宋时屡封为英显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被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按照道教的说法,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之事,因此被称为“文昌梓潼帝君”。

科举时代的学校除了供奉“文昌帝君”之外,也供“魁星”,以为文运之首。

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星。魁为首,居第一,状元称为“魁甲”。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十九:“学校祀魁星,于古未之闻也。按《新定续志·学校门》云:“魁星楼为一学伟观,前知州吴槃,既勤朴斲,今侯钱可则始丹垩其上,以奉魁星.郡人方逢辰书其肩。"是南宋已有之矣。”魁星原是“奎星”的俗称。古代天文学中,“奎宿”为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的神。如在汉代纬书《孝经援

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乃建奎星阁供奉。顾炎武《日知录》说“魁”: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点定中试人的姓名,也就是魁首状元。吉祥图中的“魁星点斗”“魁星踢斗",都是这个意思。

古代科举,从地方的“乡试”到省会的“会试”,再到中央的“殿试”。经过层层考试,第一名为“状考试,第一名为“状元”。状元无疑是最光彩的,但历来众多的艺文所宣扬的,从不谈状元的学间和能力,而是出人头地的风光,最多是描写考取状元的曲折经历,说明来之不易。换句话说,“状元”在人生的历程上,是仕途的最高门槛,谁越过了这道门槛,也就会得到无上荣誉和高官厚禄。民间图画中多是表现“文武状元”,披红戴绿;“状元游街”,以示庆贺。

所谓“连中三元”,指古代科举的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皆为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统称“连中三元”。又,明代又以殿试的前三名为三元。图画中多以圆形的果物(如橘)谐音“元”,作为祝福。

古传鱼能化龙,所谓“海鳞变而成龙”,汉代以来有“鱼龙漫衍”之戏。人们把鱼龙变化比喻成人的高升.民间更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跳过龙门则成龙。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艺文类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故云曝腮龙门。”《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这就是“登龙门”典故的来源。后以“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力者的援引面提高声誉。《后汉书·李膺传》说:“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以后科举施行.称考试得中者为“登龙门”。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数百年来,“鲤鱼跳龙门”的图画与纹样,甚为普遍。

升官发财,加官进禄是封建社会的世俗心理。虽然流风普遍,但真正的实惠者仅是上层的极少数人,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所以,有关的吉祥图也只是以谐音取法。如为官者举着“加官进禄”的旗招,狩猎得鹿谐音“禄”,在瓶中插三竿代表兵器的戟寓意“平升三级”等,并没有实际的内容。

实际的例子是有的,但是极少。在民间图画中所见者有“满床笏”。唐朝有两个高官的例子,一个是崔神庆的几个儿子皆为高官,每逢家宴,一榻置笏。后世称做“满床笏”,比喻家门福禄昌盛。另一个是大将郭子仪,据说在他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显贵,堆笏满床。因有传奇《满床笏》写郭子仪寿庆,流传甚广。过去民间年画中有“带子上朝,指日高升”的题材,表现郭子仪晋爵为汾阳王,官至极品,幼子郭暧尝随朝站班,亦食官禄。不仅意味着世代封官不断,并且象征指日高升。就是这个郭暖,后来被唐代宗招为驸马,与升平公主成婚。戏曲中演绎了一出《打金枝》,说是郭子仪大寿,公主持傲不与拜寿,郭暧负气打了公主。郭暖不但没有蒙罪,反而以孝名晋升,民间传为佳话。

至于“封爵封侯”之类,更是高不可攀,几乎是不可能的。民间图绘所取的谐音形象,“封侯”多用“蜂猴”,如猴子骑在马上,或是猴子捅蜂窝之类,是人们由其形象本身产生了联想。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引《幕府燕闲录》说:“唐昭宗播迁,随驾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看到那幅《猴官》们所想到的,似乎有取笑的意昧。当“孙供奉”取悦于主子的时候,不论为官大小,其性质都是一样的,猴子骑在马上的“马上封侯”,与马戏团的表演有什么两样呢?这是走题的话,但也由此看出。借用谐音的形象不能干扰寓意。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美好祝愿 民间艺术 封侯封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