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百家集解

易经百家集解:坤卦详解,坤为地卦名、卦画、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及坤卦象数理占。


[卦辞详解]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坤,贞之所利,利于牝马也。马在下而行者也,而又牝焉,顺之至也。至顺而后乃“亨”,故唯利于“牝马之贞”。 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东北反西南者也,故曰“丧朋”。阴之为物,必离其党,之于反类,而后获安贞吉。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正义曰:此一节是文王于坤卦之下陈坤德之辞。但乾、坤合体之物,故乾后次坤,言地之为体,亦能始生万物,各得亨通,故云“元亨”与乾同也。“利牝马之贞”者,此与乾异。乾之所贞,利于万事为贞,此唯云“利牝马之贞”,“坤”是阴道,当以柔顺为贞正,借柔顺之象,以明柔顺之德也。牝对牝为柔,马对龙为顺,还借此柔顺以明柔道,故云“利牝马之贞”。“牝马”,外物自然之象,此亦圣人因“坤元亨,利牝马之贞”自然之德以垂教也。不云牛而云马者,牛虽柔顺,不能行地无疆,以见“坤”广生之德,马虽比龙为劣,所而亦能广远,象地之广育。○注“至顺而后乃亨”至“唯利于牝马之贞”。○正义曰:“至顺而后乃亨,故唯利于牝马之贞”者,案:牝马是至顺,“牝马”在“元亨”之下,在“贞”之上,应云至顺而后乃贞。今云“至顺而后乃亨”,倒取上文者,辅嗣之意,下句既云“牝马之贞”,避此“贞”文,故云“乃亨”。但亨、贞相将之物,故云至顺之“贞”,亦是至顺之“亨”。此“坤”德以牝马至顺乃得贞也。下文又云“东北丧朋”,去阴就阳,乃得贞吉。上下义反者,但易含万象,一屈一伸。此句与“乾”相对,不可纯刚敌“乾”,故“利牝马”。下句论凡所交接,不可纯阴,当须刚柔交错,故“丧朋吉”也。[疏]“君子有攸往”至“安贞吉”。○正义曰:“君子有攸往”者,以其柔顺利贞,故君子利有所往。“先迷后得,主利”者,以其至柔,当待唱而后和。凡有所为,若在物之先即迷惑,若在物之后即得主利,以阴不可先唱,犹臣不可先君,卑不可先尊故也。“西南得朋”者,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阴也,今以阴诣阴乃得朋,俱是阴类,不获吉也。犹人既怀阴柔之行,又向阴柔之方,是纯阴柔弱,故非吉也。“东北丧朋,安贞吉”者,西南既为阴,东北反西南,即为阳也。以柔顺之道,往诣于阳,是丧失阴朋,故得安静贞正之吉,以阴而兼有阳故也。若以人事言之,象人臣离其党而入君之朝,女子离其家而入夫之室。庄氏云:“‘先迷后得主利’者,唯据臣事君也。得朋、丧朋,唯据妇适夫也”。其褊狭,非复弘通之道。○注“西南致养之地”至“后获安贞吉”。○正义曰:坤位居西南。《说卦》云:“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坤”既养物,若向西南,“与坤同道”也。“阴之为物,必离其党,之于反类,而后获安贞吉”者,若二女同居,其志不同,必之于阳,是之于反类,乃得吉也。凡言朋者,非唯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假令人是阴柔而之刚正,亦是离其党。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干宝曰:阴气之始,妇德之常,故称“元”。与乾合德,故称“亨”。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坤,阴类,故称“利牝马之贞”矣。虞翻曰:谓阴极阳生,乾流坤形,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终于坤亥,出乾初子,品物咸亨,故“元亨”也。坤为牝,震为马,初动得正,故“利牝马之贞”矣。卢氏曰:坤,臣道也、妻道也。后而不先,先则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阴以阳为主,当后而顺之,则利。故曰“后得主,利”。《九家易》曰:坤为牝,为迷。崔觐曰:妻道也。西方坤兑,南方巽离,二方皆阴,与坤同类,故曰“西南得朋”。东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阳,与坤非类,故曰“东北丧朋”。以喻在室得朋,犹迷于失道;出嫁丧朋,乃顺而得常。安于承天之正,故言“安贞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坤,乾之对也。四德同;而贞体则异。乾以刚固为贞,坤则柔顺而贞。牝马柔顺而健行,故取其象曰牡马之贞。君子所行柔顺而利且贞,合坤德也。阴,从阳者也,待唱而和。阴而先阳,则为迷错,居后乃得其常也。主利,利万物则主于坤,生成皆地之功也。臣道亦然,君令臣行,劳于事者臣之职也。西南阴方,东北阳方。阴必从阳,离丧其朋类,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贞之吉。得其常则安,安于常则贞,是以吉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牝,频忍反。丧,去声。⚋者,耦也,阴之数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注中者,三画卦之名也;经中者,六画卦之名也。阴之成形,莫大于地。此卦三画皆耦,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则是阴之纯,顺之至,故其名与象皆不易也。牝马,顺而健行者,阳先阴后,阳主义,阴主利。西南,阴方,东北,阳方。安,顺之为也。贞,健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为大亨,而利以顺健为正。如有所往,则先迷后得而主于利。往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大抵能安于正则吉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元亨。谓二五也。乾元亨二五独吉。坤亦然。元亨并无阴阳之分。虞仲翔谓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终于坤亥。出乾初子。故元亨。案彖传曰。至哉坤元。是坤亦言元。不专属乾。坤六五云。黄裳元吉。是其证。乾为马。坤为牝。贞卜问也。利牝马之贞。即利牝马之占也。牝马柔顺。言阴必顺阳也。君子有攸往。言具坤德之君子。有所行也。惠栋端木国湖泥于坤为小人之象。谓君子指阳非也。地道无成。故不可先。先则迷而失道。惟随阳之后。以阳为主。则靡不利也。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旧解以朋字类字失诂。故鲜得解者。马融荀爽以阴遇阴为朋。虞翻谓失之甚矣。乃用参同契。月三日出庚。震象。八日见丁方。兑象。兑二阳为朋。庚西丁南。故曰西南得朋。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癸北乙东。故曰东北丧朋。苦心搜索以求朋象。岂知兑之为朋。以阴遇阳。非以二阳。阳遇阳同人谓之敌刚。阴遇阴中孚谓之得敌。然则虞说与马荀背易理等耳。然支离穿凿。则过于马荀矣。复曰朋来无咎。蹇九五曰。大蹇朋来。解九四曰朋至斯孚。皆以阴得阳为朋。而坤逆行。消息卦自西而南阳日增。自东而北阳递减。增则得朋。减则丧朋。而坤道无成。故安静贞定则吉也。


[彖辞详解]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坤,顺也,承于乾而成乾之化也。臣禀命于君,而致君之治也。有大通始生之德焉,万物由之得焉。万物由之而形也,无有逺迩而奉顺之勤。不敢怠柔,不失正牝,马之贞也。臣道也,待君而后成也。君子攸行,初离乎族,迷而失道,后保其所,乃其常也。西南同类,安无成也。东北丧朋,出而得正,终有庆也。地承天而体方,臣奉君而为正,逺无不至,多无不能,无疆之德。故君子定其分,行其事,则叶。夫无疆之永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 地也者,形之名也。“坤”也者,用地者也。夫用雄必争,二主必危,有地之形,与刚健为耦,而以永保无疆,用之者不亦至顺乎?若夫行之不以“牝马”,利之不以“永贞”,方而又刚,柔而又圆,求安难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彖》曰”至“行合无疆”。○正义曰:“至哉坤元”至“德合无疆”,此五句总明坤义及二德之首也。但“元”是坤德之首,故连言之,犹乾之“元”德,与乾相通共文也。“至哉坤元”者,叹美坤德,故云“至哉”。“至”谓至极也,言地能生养至极,与天同也。但天亦至极,包笼于地,非但至极,又大于地。故《乾》言“大哉”,《坤》言“至哉”。“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禀其气谓之始,成形谓之生。“乾”本气初,故云“资始”,“坤”据成形,故云“资生”。“乃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于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于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广厚,故能载物,有此生长之德,合会无疆。凡言“无疆”者,其有二义,一是广传无疆,二是长久无疆也。自此已上,论“坤元”之气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者,包含以厚,光著盛大,故品类之物,皆得亨通。但“坤”比“元”,即不得大名,若比众物,其实大也,故曰“含弘光大”者也。此二句释“亨”也。“牝马地类,行地无疆”者,以其柔顺,故云“地类”,以柔顺为体,终无祸患,故“行地无疆”不复穷已。此二句释“利贞”也。故上文云“利牝马之贞”是也。[疏]“柔顺利贞”至“应地无疆”。○正义曰:“柔顺利贞,君子攸行”者,重释“利贞”之义,是君子之所行,兼释前文“君子有攸往”。“先迷失道”者,以阴在是之先,失其为阴之道。“后顺得常”者,以阴在物之后,阳唱而阴和,人得“主利”,是“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者,以阴而造坤位,是乃与类俱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者,以阴而诣阳,初虽离群,乃终久有庆善也。“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者,安谓安静,贞谓贞正,地体安静而贞正,人若得静而能正,即得其吉,应合地之无疆,是庆善之事也。○注“行之不以牝马”至“求安难矣”。○正义曰:“行之不以牝“马”,牝马谓柔顺也。“利之不以永贞”,永贞谓贞固刚正也,言坤既至柔顺,而利之即不兼刚正也。”方而又刚“者,言体既方正,而性又刚强,即太刚也。所以须“牝马”也。“柔而又圆”者,谓性既柔顺,体又圆曲,谓太柔也,故须“永贞”也。若其坤无牝马,又无永贞,求安难矣。云“永贞”者,是下“用六”爻辞也。“东北丧朋”,去阴就阳,是利之永贞。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谓乾气至坤,万物资受而以生也。坤者纯阴,配乾生物,亦善之始,地之象也,故又叹言至美。荀爽曰:谓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策生于坤,犹万物成形,出乎地也。刘瓛曰:万物资物于地,故地承天而生也。蜀才曰:坤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无有穷竟也。蜀才曰:天有无疆之德,而坤合之,故云“德合无疆”也。荀爽曰:乾二居坤五为含,坤五居乾二为弘,坤初居乾四为光,乾四居坤初为大也。荀爽曰:天地交,万物生,故“咸亨”。崔觐曰:含育万物为弘,光华万物为大,动植各遂其性,故言“品物咸亨”也。侯果曰: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顺而承天也。马之所以行地远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马,顺之至也。诫臣子当至顺,故作易者取象焉。《九家易》曰:谓坤爻本在柔顺阴位,则利贞之。乾则阳爻来据之,故曰“君子攸行”。何妥曰:阴道恶先,故先致迷失。后顺于主,则保其常庆也。虞翻曰:谓阳得其类,月朔至望,从震至乾,与时偕行,故“乃与类行”。虞翻曰:阳丧灭坤,坤终复生,谓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终有庆”。此指说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也。谓阳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谓二阳为朋,故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文言》曰:敬义立而德不孤。《彖》曰:乃与类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灭藏于癸,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谓之以坤灭乾,坤为丧故也。 马君云:孟秋之月,阴气始著,而坤之位,同类相得,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阳气始著,阴始从阳,失其党类,故“东北丧朋”。失之甚矣。而荀君以为阴起于午,至申三阴,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至寅三阳,丧坤一体,故曰“东北丧朋”。就如荀说,从午至申,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至寅三阳,丧坤一体,故曰“东北丧朋”就如荀说,从午至申,经当言南西得朋;子至寅,当言北东丧朋。以乾变坤,而言丧朋,经以乾卦为丧耶?此何异于马也。虞翻曰:坤道至静,故“安”;复初得正,故“贞吉”。虞翻曰:震为应。阳正于初,以承坤阴;地道应,故“应地无疆”。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资生之道,可谓大矣。乾既称大,故坤称至。至义差缓,不若大之盛也。圣人于尊卑之辨,谨严如此。万物资乾以始,资坤以生,父母之道也。顺承天施,以成其功,坤之厚德,持载万物,合于乾之无疆也。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犹乾之刚、健、中、正、纯、粹也。含,包容也。弘,宽裕也。光,昭明也。大,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天之功,品物咸得亨遂。取牝马为象者,以其柔顺而健行,地之类也。行地无疆,谓健也。乾健坤顺,坤亦健乎?曰: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动也刚,不害其为柔也。柔顺而利贞,乃坤德也,君子之所行也。君子之道合坤德也。乾之用,阳之为也。坤之用,阴之为也。形而上曰天地之道,形而下曰阴阳之功。先迷后得以下,言阴道也。先唱则迷失阴道,后和则顺而得其常理。西南阴方,从其类,得朋也。东北阳方,离其类,丧朋也。离其类而从阳,则能成生物之功,终有吉庆也。与类行者本也,从于阳者用也。阴体柔躁,故从于阳则能安贞而吉,应地道之无疆也。阴而不安贞,岂能应地之道?彖有三无疆,盖不同也。“德合无疆”,天之不已也。“应地无疆”,地之无穷也。“行地无疆”,马之健行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万物资乾以始而有气,资坤以生而有形,乾始而亨,无所待也,是以能大。坤待乾而行,乃能至于大,有气而后有形也,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天,健也,坤顺而承之,故曰坤。天先地后而生万物,坤为大舆,自下载之积厚也。天无疆者也,坤所以配之者,载物之德合乎无疆,故地配天,坤合乾。乾坤之始皆谓之元。光者,坎离也,大者,乾阳也。静翕含之也,以育其根,动闢弘之也,以成其形。一静一动,品物咸亨,故曰亨。品物咸亨者,离之时也。乾为马,坤变之为牝马,牝马,地类也。无疆者,乾之行也,坤依乾而行,以柔承刚,以顺承健,乃能行地无疆。故曰利牝马之贞。利牝马之贞,则非不言所利,此坤之利所以异于乾之利欤?君子乾之象,柔顺坤之德。一三五天也,二四六地也,阳以奇为正,阴以偶为正。阳先阴后,柔顺承乾乃得坤正,则柔顺者利于承乾以为正也。是以君子体坤而行,行者攸往也,故曰君子攸往,犹乾言时乘六龙,首出庶物也。一三五不得其正,先迷也,失坤道也。牝鸡无晨,西云不雨,故曰先迷。二顺一,四顺三,六顺五,顺乾得主,坤道有常,有常者,坤之利也。臣待君唱,女须男行,故曰后得主利。子夏传曰:先迷,后得主也,二进至三,坤体成。西南,坤也。止而不进,成艮。东北,艮也。坤阴生于午,至申,三阴成矣。自申抵戌,群阴得朋,宜若有得也。而至亥成坤,万物皆虚,故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乾阳生于子,至寅,三阳成矣。自寅抵辰,阴类浸亡,宜若有丧也。而至已成乾,万物皆盈,故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是以得君者,臣之庆;得亲者,子之庆;得夫者,妇之庆。三者未有不离其朋类而得者也,故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坤以顺为正,而地之顺天而无疆者,顺夫正也。臣有献替,妇有警戒,子有几谏,各安其正,乃能悠久而无穷。安贞之吉,应乎地之所以无疆也,故曰安贞吉。张载曰:东北丧朋,虽得主,有庆而不可怀也。虞翻以月之生死论之曰:从震至乾,与时偕行,消乙入坤,灭藏于癸,坤终复生,阴阳之义配日月,其大致则同。

《周易本义》(宋·朱熹)

此以地道明坤之义,而首言元也。至,极也,比大义差缓。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顺承天施,地之道也。疆,居良反。言利贞也。马,乾之象,而以为地类者。牝,阴物,而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则顺而健矣。柔顺利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则其占如下文所云也。阳大阴小,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故坤之德,常减于乾之半也。东北虽丧朋,然反之西南,则终有庆矣。安而且贞,地之德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阴阳合为类。乾为马。故马与地类。而牝马尤与地类。君子攸行者。谓柔顺利贞之德。为君子所法也。九家谓乾来据坤。为君子攸行。失传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夫曰行曰终。乃自西而南。自东而北而逆行也。非以西南东北相对待也。明矣。消息卦自西而南阳日增。故曰西南得朋。阴以阳为类。故曰乃与类行。消息卦自东而北阳递减。故曰东北丧朋。夫事有终必有始。丧朋之地始于巳。终于亥。坤行至亥。阳丧尽而为纯坤。乃反曰有庆者何也。则以周易之位。乾原居亥。纯坤与纯乾相遇。天地合德。万物由此出生。故曰有庆。易凡言有庆者。皆谓阴遇阳。大畜晋睽六五。皆上承阳。故皆曰往有庆。易林中孚之坤云。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太玄玄文云。入冥出冥。新故代更。皆说有庆之故也。后儒皆承用虞氏解。谓坤行至西南。月又将生明为有庆。是不知终为何处也。终者艮象亥方。周礼宰夫。及大司徒岁终注。皆日周季冬也。周季冬为亥月。又尔雅释天云。月在壬曰终。壬亦亥方。是终指亥方甚明。说卦云。艮成终。终于亥也。故夫洞明易理者。莫过于焦延寿与杨子云也。(焦氏易诂。有详说。可参阅。)坤道主静。故曰安。易林云。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安贞即利贞。利贞即天地合德。合则相感。故曰应地无疆。


[大象详解]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地无不载,势顺而上,承于天。君子修博其德,而当承上之事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地形不顺,其势顺。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地势方直,是不顺也。其势承天,是其顺也。[疏]正义曰: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诸侯之等,但“厚德载物”,随分多少,非如至圣载物之极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王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性也。虞翻曰:势,力也。君子谓乾阳,为德动。在坤下,君子之德车。故“厚德载物”。老子曰:胜人者有力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坤道之大犹乾也,非圣人孰能体之?地厚而其势顺倾,故取其顺厚之象,而云地势坤也。君了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

《汉上易传》(宋·朱震)

天高西北,地倾东南以顺之,故水潦有所归,而万物各得其所。君子积顺德而至博厚,故能容载万物。

《周易本义》(宋·朱熹)

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相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王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是王弼之本。作地势顺也。来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性。夫曰性则亦读为顺也。而皆未引说卦坤顺为诂。是愈证宋王本之皆作地势顺。故不引说卦为证。盖坤古文作◆(甾之上,下无田,后同)。而◆为顺之※字。故宋王皆读◆为顺。自正义改作坤。而顺字遂无由识。至清儒王引之等。据说卦乾健坤顺之文。谓天行健。即天行乾。地势顺即地势坤。夫乾坤之为天地。不惟说卦言之。彖象传并言之。故以天代乾。以地代坤。今不从宋王注。以坤为顺之讹字。(若作◆则不讹)谓天行健即天行乾。地势顺即地势坤。是天行天地势地也。尚可通乎。王又谓◆即川字。川与坤顺声近。故借川作坤。是尤不安。夫坤古作◆。是古文作◆也。隶书原以变古文之繁重。若◆字本即简易。故隶书常因而不改。大戴礼保傅篇。易之乾◆。家语执辔篇。此乾◆之美。后汉舆服志。尧舜垂裳。盖取诸乾◆。北史太和三年。◆德六合殿成。又坤字之见于汉碑者。无不作◆。再征之金文。周师訇敦铭云。用作◆宫宝。王陶庐云。◆即坤字。由此证◆即坤。非有所借也明矣。引之谓顺因川而得声。愚以为顺因◆而得声。推之训驯巡紃等字皆然。引之盖泥于说文坤下无重◆之文。谓◆非坤本字。王陶庐云。玉篇◆下注曰古文坤字。广韵亦曰古文以坤为◆。二书皆胚胎于说文。据此说文必有◆字。后夺之耳。不然二书不敢臆造。又云释文原云。◆本又作坤。坤今字。今改为坤本又作◆。◆今字。文理谬戾已极。是皆因孔氏改◆作坤。后人遂并释文而亦改矣。按王说是也。诗周颂有夷之行。释文云。◆苦魂反。字亦作坤。此处释文应同。然则坤本作◆。征之金石传记无不然。汉本易之作地势顺。征之宋注王注亦无不然。然今本易何以讹作地势坤。则以汉本易。坤原作◆。乃借◆为顺也。何言之。顺既因◆而得声。在古文例常※借。如大壮卦以易为场,夬以次且为趑趄。小畜以血为恤。皆因其得声之字而※借。今以◆※顺。正其例耳。孔氏知◆即坤。不知◆为顺之※字。遂竟改作坤矣。若宋王则皆读作顺也。以宋王本皆作◆也。作◆则人易知为顺矣。其以说卦为解者。于字之沿革。尽失其义。厚德载物者坤。君子取以为法。虞仲翔必谓君子为乾亦非。又易以◆为大川。焦氏易林以◆为水。为江河淮济。九家注蛊亦以坤地为水。邵子坤水之象之所本也。盖◆即川字即水字。故易林复以坎为土。邵子复本之。疑古以水土为一物。能合而不能分。比曰地上有水。师曰地中有水。证以古文。稽之卦象。而益信矣。(金文水作◇。两旁画不连。刘涧琴云。效鼎涉作◇。殷契衍作◇。◎作◇。又永字从水。而金文作◇。是皆水字两旁画皆不断。可证◆川水三字。古文皆同。) (**文中◆为古字,其形为“甾”字的上半部;◇为金文符号;另※亦为古字,其形为“假”字缺去人字傍;◎为古字,其形象“困”,内木改为水)


[初爻详解]

初六:履霜,坚冰至。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始于履霜,至于坚冰,所谓至柔而动也刚。阴之为道,本于卑弱而后积著者也,故取“履霜”以明其始。阳之为物,非基于始以至于著者也,故以出处明之,则以初为潜。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初六:履霜,坚冰至”。○正义曰:初六阴气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践其霜,微而积渐,故坚冰乃至。义所谓阴道,初虽柔顺,渐渐积著,乃至坚刚。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若《乾》之“潜龙”,“见龙”,《坤》之“履霜坚冰”,“龙战”之属是也。或取万物杂象以明义者,若《屯》之六三“即鹿无虞”,六四“乘马班如”之属是也。如此之类,《易》中多矣。或直以人事,不取物象以明义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则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故《文言》注云:“至于九三,独以君子为目者何也?”“乾乾夕惕,非龙德也”。故以人事明之,是其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干宝曰:重阴,故称六。刚柔相推,故生变。占变,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变者也。故《易》、《系辞》皆称九、六也。阳数奇,阴数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阴气始动乎三泉之下,言阴气之动矣。则必至于履霜,履霜则必至于坚冰,言有渐也。藏器于身,贵其俟时,故阳有潜龙,戒以“勿用”。防祸之原。欲其先几,故阴在三泉,而显以履霜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阴爻称六。阴之盛也,人则阳生矣,非纯盛也。阴始生于下,至微也。圣人于阴之始生,以其将长,则为之戒。阴之始凝而为霜,履霜则当知阴渐盛沂至坚冰矣。犹小人始虽甚微,不可使长,长则至于盛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六,阴爻之名。阴数六老而八少,故谓阴爻为六也。霜,阴气所结,盛则水冻而为冰。此爻阴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故其象如履霜,则知坚冰之将至也。夫阴阳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长有常,亦非人所能损益也。然阳主生,阴主杀,则其类有淑慝之分焉。故圣人作《易》,于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顺仁义之属明之,而无所偏主。至其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扶阳抑阴之意焉。盖所以赞化育而参天地者,其旨深矣。不言其占者,谨微之意,已可见于象中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阳进阴退。阳顺阴逆。故阳自七进九为老阳。阴自八退六为老阴。阴极则变。故易用六也。于卦为姤。时当夏至。一阴初生。初震爻故曰履。阴微故以霜为喻。乾为冰为坚。坤行至上当亥方。与乾相遇。故曰坚冰。言五月微阴初见。驯至亥月而极寒。必然之势。当憬然悟也。乾宝以五月无霜。谓阴气既动。则必至于履霜。必至于坚冰者非也。霜即喻此微阴。微阴见故曰履霜。非有待于后也。其待者乃坚冰也。


[初爻象传]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隂始凝以极于积柔而为坚,罪始于小欺以至于累恶而为贼。故为上者不可以不辨,为下者不可以不愼。不早辨也,驯而顺之以至于大也,则无及已。夫隂阳往来等也。乾始于潜日之南至而生也,隂生于日之鹑首至履霜,而五隂成而为氷。何也?阳天下之大也,隂辅成其内,而其体一也,万物化也。阳胎于坎而老于乾,则凝为霜,积而成氷,此隂自成形,而为贼害之始也。非生之始也。虽隂盛也而阳潜焉,终得其正也,故贼臣者世皆有之有,随而灭之,此其象也。故圣人作为戒云。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履霜坚冰”至“至坚冰也”。○正义曰:夫子所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以自卑退,不敢于乱先圣正经之辞。及至辅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宜相附近,其义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犹如元凯注《左传》分经之年,与传相附。“阴始疑也”者,释“履霜”之义,言阴气始凝,结而为霜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者,驯犹狎顺也。若鸟兽驯狎然。言顺其阴柔之道,习而不已,乃至“坚冰”也。褚氏云:“履霜者,从初六至六三。坚冰者,从六四至上六。”阴阳之气无为,故积驯履霜,必至于坚冰。以明人事有为,不可不制其节度,故于履霜而逆以坚冰为戒,所以防渐虑微,慎终于始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坚冰者,阴功成也。谓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坚冰”也。此卦本乾,阴始消,阳起于此爻,故“履霜”也。驯,犹顺也,言阳顺阴之性,成坚冰矣。初六始姤,姤为五月。盛夏而言坚冰,五月阴气始生地中,言始于微霜,终至坚冰,以明渐顺至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阴始凝而为霜,渐盛则于坚冰。小人虽微,长则渐至于盛,故戒于初。驯谓习,习而至于盛,习因循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阴者,小人之道也。一阴生于午,剥乾之初也。五阴而霜降,六阴而坚冰,初六之动,柔成刚,阴始凝也,莫之御焉。駸駸然驯,致乎盛阴,而小人之道极矣。故观其所践履,则一阴始凝,知其必至于履霜坚冰也。震为足,自下而进,履也。或曰:坤之初六,五月也,何以有履霜坚冰之象?曰:所谓见微者也。寒露者,剥之初六也;霜降者,剥之六五也。剥之初六即坤之初六也,剥之六五即坤之六五也。剥穷成坤,上六也。露者,坤之气寒,气入之故露为霜。立冬水始冰,亦坤之初六也。于斗建为亥,乾金之气为冰,故坤之初六一爻,自姤卦言之为五月,自剥卦言之为九月,至五阴而霜降。自坤卦言之为十月,为亥至于六阴而成冬。玄所谓水凝地坼非见不见之形者,其能知小人之祸于甚微之时乎?

《周易本义》(宋·朱熹)

凝,鱼陵反。驯,似遵反。按,《魏志》作“初六,履霜”,今当从之。驯,顺习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乾为坚冰。言阴生于午。至亥纯坤与纯乾相遇。故曰至。


[二爻详解]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 动而直方,任其质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六二”至“无不利”。○正义曰:《文言》云:“直其正也”。二得其位,极地之质,故亦同地也。俱包三德,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既有三德极地之美,自然而生,不假修营,故云“不习无不利”。物皆自成,无所不利,以此爻居中得位,极于地体故,尽极地之义。此因自然之性,以明人事,居在此位,亦当如地之所为。○注“居中得正”。○正义曰:“居中得正,极于地质”者,质谓形质,地之形质直方又大,此六二“居中得正”,是尽极地之体质也。所以“直”者,言气至即生物,由是体正直之性。其运动生物之时,又能任其质性,直而且方,故《象》云:“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大者,阳也。二应五,五下动之,则应阳出,直布阳于四方。荀爽曰: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习。阳之所唱,从而和之,“无不利”也。干宝曰:阴气在二,六月之时,自遁来也。阴出地上,佐阳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义成者也。臣贵其直,义尚其方,地体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该九德,然后可以从王事;女躬四教,然后可以配君子。道成于我,而用之于彼。不妨以仕举为政,不妨以嫁学为妇。故曰“不习无不利”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二,阴位在下,故为坤之主,统言坤道中正在下,地之道也。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用,尽地之道矣。由直、方、大,故不习而无所不利。不习谓其自然,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也。直、方、大,孟子所谓至大至刚以直也。在坤体,故以方易刚,犹贞加牝马也。言气,则先大。大,气之体也。于坤,则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直方大足以尽地道,在人识之耳。乾坤纯体,以位相应。二,坤之主,故不取五应,不以君道处五也。乾则二五相应。

《周易本义》(宋·朱熹)

柔顺正固,坤之直也。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疆,坤之大也。六二柔顺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纯者。故其德内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学习而无不利。占者有其德,则其占如是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二为坤本位。坤二之利。与乾五之利同也。后人泥于乾动为直。及小往大来之文。必以直大属之乾。于是经义遂迂曲而不得解。岂知直方大皆谓坤。彖传文言所释至明。文言云。直其正也。正谓二。二得位中正。故曰直。彖传云。含弘光大。大谓坤。坤万物资生。焉得不大。盖方者地之体。大者地之用。而二又居中直之位。故曰直方大。后儒见象传未言大。便疑大为衍文。然陆德明时。汉魏六朝本具在。从无谓大字衍者。况文言引亦有大字乎。阴消至二遁。前承重阳。得主有利。故不习无不利。文言释曰。不疑其所行。正谓二承阳也。


[二爻象传]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静然而待其天气,直也。物得宜而遂生,方也。无不载焉,大也。地道之上,居体之中,尽地之理,无私而生成也。承命而化之,动无不中,何习之有乎,故无不利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至“直以方也”。○正义曰:言六二之体,所有兴动,任其自然之性,故云“直以方”也。○注“动而直方”。○正义曰:是质以直方,动又直方,是质之与行,内外相副。物有内外不相副者,故《略例》云“形躁好静,质柔爱刚”,此之类是也。[疏]正义曰:言所以不假修习,物无不利,犹地道光大故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谓阳下动,应之,则直而行,布阳气于四方也。干宝曰:女德光于夫,士德光于国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承天而动,直以方耳,直方则大矣。直方之义,其大无穷,地道光显,其功顺成。岂习而后利哉?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六二:中正而动,中故直,正故方。直者遂也,方者不易其宜也。易曰: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又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而说卦乾为直,坤为方,方亦刚也。故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重坎为习,二动成坎,不习也,动而之五得正,不习无不利也。坎为光,光大也。易传曰:二为坤之主,中正在下,尽地之道,故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由直方大,故不习而无不利。不习,谓自然也,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六二与九五相上下。故曰动。阴顺阳。故曰地道光。


[三爻详解]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三处下卦之极,而不疑于阳,应斯义者也。不为事始,须唱乃应,待命乃发,含美而可正者也,故曰“含章可贞”也。有事则从,不敢为首,故曰“或从王事”也。不为事主,顺命而终,故曰“无成有终”也。 知虑光大,故不擅其美。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六三”至“无成有终”。○正义曰:“含章可贞”者,六三处下卦之极,而能不被疑于阳。章,美也。既居阴极,能自降退,不为事始,唯内含章美之道,待命乃行,可以得正,故曰“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者,言六三为臣,或顺从于王事,故不敢为事之首,主成于物,故云“无成”。唯上唱下和,奉行其终,故云“有终”。○注“三处下卦之极”。○正义曰:“三处下卦之极”者,欲见三虽阴爻,其位尊也。“不疑于阳”者,阴之尊极,将与阳敌,体必被阳所忌。今不被疑于阳言阳,不害也。“应斯义”者,斯,此也,若能应此义,唯行“含章可贞”已下之事,乃应斯义。此爻全以人事明之。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贞,正也。以阴包阳,故“含章”。三失位,发得正,故“可贞”也。虞翻曰:谓三已发成泰,乾为王,坤为事,震为从,故“或从王事”。地道无成而有终,故“无成有终”。干宝曰:阴气在三,七月之时,自否来也。阳降在四,三公位也。阴升在三,三公事也。上失其权,位在诸侯。坤体既具,阴党成群。君弱臣强,戒在二国。唯文德之臣,然后可以遭之,运而不失其柔顺之正。坤为文,坤象既成,故曰“含章可贞”。此盖平襄之王垂拱以晋郑之辅也。苟利社稷,专之则可,故曰“或从王事”。迁都诛亲,疑于专命,故亦或之。失后顺之节,故曰“无成”。终于济国安民,故曰“有终”。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三居下之点,得位者也。为臣之道,当含晦其章美,有善则归之于君,乃可常而得正。上无忌恶之心,下得柔顺之道也。可贞谓可贞固守之,又可以常久而无悔咎也。或从上之事,不敢当其成功,惟奉事以守其终耳。守职以终其事,臣之道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六阴三阳,内含章美,可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终含藏,故或时出而从上之事,则始虽无成,而后必有终。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则如此占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文。故曰章。坤闭故曰含章。阴消至三否。正君子俭德避难之时。故虽有文章。含而不露。贞静自守。荀虞谓三阳位。以阴据其上。故曰含章。后儒多从之。非也。文言释章为美。仍坤象。非谓阳位也。否上乾为王。三承重阳。故曰从王事。三不当位故或之。与或跃在渊义同。言慎审也。阴顺阳。故无敢成。成法也。式也。言不敢作法也。阴始姤。代乾终事。故曰有终。○按纯坤无乾。王事之象何来乎。须知乾息从复始。坤消从姤始。故复姤亦为小父母。坤消至三。上乾如故也。故曰从王事。彼夫讼三曰从王事。履三曰武人为于大君。皆以上承阳。兹与之同。观初爻曰。履霜坚冰至。言阳将以次消也。故卦虽无乾。爻辞皆视乾而系也。先儒坐不明此理。又鲜能以易解易。故说王事皆无着。


[三爻象传]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体顺也,为下之长,守臣之分也。内含其明而不敢遂,故可因时而发,不失其正。王或有命,则从之也。不果首成,代终而以知之,光大能全其道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至“知光大也”。○正义曰:“含章可贞,以时发”者,夫子释“含章”之义,以身居阴极,不敢为物之首,但内含章美之道,待时而发,是“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者,释“无成有终”也。既随从王事,不敢主成物始,但奉终而行,是知虑光大,不自擅其美,唯奉于上。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崔觐曰:阳命则发,非时则含也。干宝曰:位弥高,德弥广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夫子俱人之守文而不达义也,又从而明之:言为臣处下之道,不当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乃正而可常;然义所当为者,则以时而发,不有其功耳。不失其宜,乃以时也,非含藏终不为也。含而不为,不尽忠者也。象只举上句解义,则并及下文,他卦皆然。或从王事,而能无成有终者,是其知之光大也。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浅暗之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岂能含章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坤离为文明,三文之成为章,坤见离伏,含章也。人臣当含章不耀,以其美归之君,六三不正,非容悦者也,可正也。六三动则正,惟含章也,故当可动而动以时发也。坤德含弘光大,含章者,坤之静也。以时发者,坤动也。静而含动而弘,坤之所以承天欤?乾为王,伏巽为事,三内卦之上为成上,为外卦之终。或从王事者,三之上也。坤作成物,无以成功自居,有终其事而已。为臣而终其事,职当然也。六三以是从王事,得恭顺之道,知光大矣。坎离合为知,知如日月之光明大也。邵雍曰: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

《周易本义》(宋·朱熹)

知,音智。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时不可。故俟时而发。或从王事。知时至矣。故曰光大。


[四爻详解]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阴之卦,以阴居阴,履非中位,无“直方”之质,不造阳事,无“含章”之美,括结否闭,贤人乃隐。施慎则可,非泰之道。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六四”至“无誉”。○正义曰: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功不显物,故曰“无誉”。不与物忤,故曰“无咎”。○注“不造阳事”至“非泰之道”。○正义曰:“不造阳事,无含章之美”者,六三以阴居阳位,是造为阳事,但不为事始,待唱乃行,是阳事犹在,故云“含章”,章即阳之美也。今六四以阴处阴,内无阳事,是“不造阳事,无含章之美”,当“括结否闭”之时,是“贤人乃隐”,唯施谨慎则可,非通泰之道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括,结也。谓泰反成否。坤为囊,艮为手,巽为绳,故括囊在外多咎也。得位承五,系于包桑,故“无咎”。阴在二多誉,而远在四,故“无誉”。干宝曰:阴气在四,八月之时,自观来也。天地将闭,贤人必隐,怀智苟容,以观时衅,此盖甯戚、籧瑗与时卷舒之爻也。不艰其身,则无咎。功业不建,故无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四居近五之位,而无相得之义,乃上下闭隔之时。其自处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知,如括结囊口而不露,则可得无咎,不然则有害也。既晦藏,则无誉矣。

《周易本义》(宋·朱熹)

括,古活反。誉,音馀,又音预。括囊,言结囊口而不出也。誉者,过实之名。谨密如是,则无咎而亦无誉矣。六四重阴不中,故其象占如此。盖或事当谨密,或时当隐遁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囊。杨子方言。括关闭也。坤闭故曰括囊。阴消至四八月观。天地将闭塞矣。阴在三否。阴阳平均。故或从王事。至四则阴盛阳衰。时不可矣。故括囊。言无所表着也。无与于世。故无咎誉。


[四爻象传]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纯隂之升,无阳以明之,则隂不能独化也。下体地也。上又非阳,无天无君之象也。天地不交之道也。贤人何由明乎敬愼而怀其道,包括而不敢发,可以无咎誉也。戒其位于上行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慎不害”者,释所以“括囊无咎”之义。曰其谨慎,不与物竞,故不被害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卢氏曰:慎言则无咎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能慎如此,则无害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坤为囊,六四动成艮,艮为手,括囊也。六四正,动则不正,四有伏兑,兑为口。不正,无誉可也,无咎何邪?六四当天地否塞,贤人遯藏之时,不利君子正,故止其口而不出者,慎也。慎以全身,故于义不害。若立人之本,朝道不行矣,而括囊缄默,罪也,安得无咎?故此爻不以位言之。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慎故无咎。不害即无咎也。


[五爻详解]

六五:黄裳元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坤”为臣道,美尽于下。夫体无刚健而能极物之情,通理者也。以柔顺之德,处于盛位,任夫文理者也。垂黄裳以获元吉,非用武者也。极阴之盛,不至疑阳,以“文在中”,美之至也。 用黄裳而获元吉,以“文在中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六五黄裳元吉”。○正义曰:黄是中之色,裳是下之饰,“坤”为臣道,五居君位,是臣之极贵者也。能以中和通于物理,居于臣职,故云“黄裳元吉”。元大也。以其德能如此,故得大吉也。○注“黄中之色”。○正义曰:“黄,中之色,裳,下之饰”者,《左氏·昭十二年传》文也。裳,下之饰,则上衣比君,下裳法臣也。“垂黄裳以获元吉,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云“文在中”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干宝曰:阴气在五,九月之时,自剥来也。剥者,反常道也。黄,中之色。裳,下之饰。元,善之长也。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阴登于五,柔居尊位,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百官总已,专断万机,虽情体信顺,而貌近僣疑,周公其犹病诸。言必忠信,行必笃敬,然后可以取信于神明,无尤于四海也。故曰“黄裳,元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坤虽臣道,王实君位,故为之戒云,黄裳元吉。黄,中色。裳,下服。守中而居下,则元吉,谓守其分也。元,大而善也。爻象唯言守中居下则元吉,不尽发其义也。黄裳既元吉,则居尊为天下大凶可知。后之人未达,则此义晦矣,不得不辨也。五,尊位也。在他卦,六居五,或为柔顺,或为文明,或为暗弱;在坤,则为居尊位。阴者臣道也,妇道也。臣居尊位,羿、莽是也,犹可言也妇居尊位,女蜗氏、武氏是也,非常之变,不可言也,故有黄裳之戒而不尽言也。或疑在革,汤、武之事犹尽言之,独于此不言,何也?曰:废兴,理之常也;以阴居尊位,非常之变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黄,中色。裳,下饰。六五,以阴居尊,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为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则其占亦如是矣。《春秋传》:南蒯将叛,筮得此爻,以为大吉。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且夫《易》不可以占险,三者有阙,筮虽当,未也。”后蒯果败。此可以见占法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裳。色黄。故曰黄裳。坤为下。裳得下饰。五位正中。黄者中色。故曰黄裳元吉。元者善之长。五位极尊。故曰元。元谓五。大有鼎皆曰元吉。皆谓六五。毛奇龄谓五降二承乾为元吉。以元专属乾。非也。


[五爻象传]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黄,中之文也。裳,下之饰也。柔以文治,中而能通,贵而体正,不敢违背,致君之化也。为臣以之尽道矣。故大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释所以“黄裳元吉”之义,以其文德在中故也。既有中和,又奉臣职,通达文理,故云文在其中,言不用威武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王肃曰:坤为文,五在中,故曰“文在中也”。干宝曰:当总已之任,处疑僣之间,而能终元吉之福者,由文德在中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黄中之文,在中不过也。内积至美而居下,故为元吉。

《汉上易传》(宋·朱震)

五尊位,六居之,人臣当此,唯守中居下乃得元吉,否则必凶。黄,地之中色,文者,地道之美见于山川动植者也。裳,下体之饰。曰黄则守中,有地道之美而不过,故曰文在中也;曰裳则居下,虽处尊位而不失坤之常,惟守中不过,斯能居下矣,以是而动,动则得二,元吉也。元吉者,言其始本自吉,非变而吉也。故元吉在吉为至善。

《周易本义》(宋·朱熹)

文在中而见于外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文。黄裳文饰。言所以吉者。以居中位也。


[六爻详解]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阳之地,阳所不堪,故“战于野”。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上六”至“其血玄黄”。○正义曰:以阳谓之龙,上六是阴之至极,阴盛似阳,故称“龙”焉。“盛而不已,固阳之地,阳所不堪”,故阳气之龙与之交战,即《说卦》云“战乎乾”是也。战于卦外,故曰“于野”。阴阳相伤,故“其血玄黄”。○注“盛而不已”。○正义曰:“盛而不己,固阳之地”者,固为占固,阴去则阳来,阴乃盛而不去,占固此阳所生之地,故阳气之龙与之交战。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在伏乾,为其兼于阳,故称“龙”也。《九家易》曰:实本坤体,未离其类,故称“血”焉。血以喻阴也。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也。侯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当十月。阴穷于亥,穷阴薄阳,所以战也。故《说卦》云“战乎乾”是也。六称龙者,阴盛似龙,故称“龙”也。干宝曰: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爻终于酉,而卦成于乾。乾体纯刚,不堪阴盛,故曰“龙战”。戌亥,乾之都也,故称“龙”焉。阴德过度,以逼乾战。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维,而气溢酉戌之间,故曰“于野”。未离阴类,故曰“血”。阴阳色杂,故曰“玄黄”。言阴阳离则异气,合则同功。君臣夫妻,其义一也。故文王之忠于殷,抑参二之强,以事独夫之纣。盖欲弥缝其阙。而匡救其恶,以祈殷命,以济生民也。纣遂长恶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于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阴从阳者也,然盛极则抗而争。六既极矣,复进不己,则必战,故云战于野。野谓进至于外也。既敌矣,必皆伤,故其血玄黄。

《周易本义》(宋·朱熹)

阴盛之极,至与阳争,两败俱伤。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其凶可知。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阴至上六。坤德全矣。故万物由以出生。然孤阴不能生也。荀爽云。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曰龙战于野。坤为野。龙者阳。说文壬下云。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乾凿度云。乾坤合气戌亥。合气即接。九家云。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夫曰相和。曰合气。曰合居。则战之为和合明矣。皆与许诂同也。而万物出生之本由于血。血者天地所遗氤氲之气。天玄地黄。其血玄黄者。言此血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也。易林说此云。(中孚之坤)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夫曰符契。曰合齿。则乾坤接也。即龙战于野也。消息卦。坤亥下即震子出。故曰乳生六子。彖传云。乃终有庆。庆此也。惟荀与九家。皆以血为阴。仍违易旨。易明言天地杂。则血非纯阴可知。纯阴则离其类矣。胡能生物。至侯果谓阴盛似阳。王弼乾宝谓阴盛逼阳。阳不堪故战。以战为战争。后孔颖达朱子。因经言战又言血。疑阴阳两伤者。皆梦呓语也。清儒独惠士奇用许说谓战者接也。阴阳交接。卦无伤象。识过前人远矣。


[六爻象传]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隂之极而阳战之,曰龙战也。战则两伤矣。隂道极,极斯穷,穷则伤,将复壮,因万物而见焉,故曰于野。则柔脆者枯死,而坚强者内生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干宝曰:天道穷,至于阴阳和薄也。君德穷,至于攻战受诛也。柔顺穷,至于用权变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阴盛至于穷极,则必争而伤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上六上六:坤之穷,十月也,其位在亥。乾之位,十一月复震,震变乾为龙,上六变乾,乾为天,卦外天际也,野之象,野莫知所适之地,坤道已穷,动而不已,臣疑于君,乾坤交战,君臣相伤,不知变通故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阴至上六而极。故曰穷。穷尽也。


[用六详解]

用六:利永贞。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用六之利,“利永贞”也。 能以永贞大终者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用六,利永贞”者,此坤之六爻裛辞也。言坤之所用,用此众爻之六,六是柔顺,不可纯柔,故利在永贞。永,长也。贞,正也。言长能贞正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干宝曰:阴体其顺,臣守其柔。所以秉义之和,履贞之干。唯有推变,终归于正。是周公始于负扆南面,以光王道,卒于复子明辟,以终臣节,故曰“利永贞”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坤之用六,犹乾之用九,用阴之道也。阴道柔而难常,故用六之道,利在常永贞固。

《周易本义》(宋·朱熹)

用六,言凡筮得阴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亦通例也。以此卦纯阴而居首,故发之。遇此卦而六爻俱变者,其占如此辞。盖阴柔而不能固守,变而为阳,则能永贞矣。故戒占者以利永贞,即《乾》之利贞也。自《坤》而变,故不足于元亨云。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此亦明筮例也。八六皆阴。今遇阴。胡以只言六不言八。则以六为用而变七也。利永贞。申用六之故也。六何以必变。六为老阴。阴极不返。则太柔矣。又言曰。贞固足以乾事。永贞则健而阳矣。故象曰以大终。大者阳。言阴极则变阳也。


[用六象传]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柔戒于邪,长正乃利也。故君子之用六也,顺上而保其正,合其刚大而终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以大终”者,释“永贞”之义,既能用此柔顺,长守贞正,所以广大而终也。若不用永贞,则是柔而又圆,即前注云“求安难”矣。此“永贞”即坤卦之下“安贞吉”是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侯果曰:用六,妻道也,臣道也,利在长正矣。不长正,则不能大终阳事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阴既贞固不足,则不能永终。故用六之道,利在盛大于终,能大于终,乃永贞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六,阴柔之极,不济之以阳刚,则邪佞之道。故以九用六,乃能永久不失其正。杜钦曰:地道贵敛,阳始之,阴终之,未始离阳,故曰以大终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初阴后阳,故曰大终。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阳大阴小。以大终者。言阴极必返阳也。旧解因不知用六义意。故说大终。无有当者。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坤顺也,静而含光,能畜治万物而不敢先也。顺于上而时动成,其终而不怠。坚刚而得于久,至柔以为刚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动之方直,不为邪也。柔而又圆,消之道也。其德至静,德必方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此一节是第一节,明坤之德也。自“积善之家”以下是第二节也,分释六爻之义。“坤至柔而动也刚”者,六爻皆阴,是至柔也。体虽至柔而运动也刚,柔而积渐,乃至坚刚,则上云“履霜坚冰”是也。又地能生物,初虽柔弱,后至坚刚而成就。“至静而德方”者,地体不动,是“至静”。生物不邪,是德能方正。[疏]正义曰:“后得主而有常”者,阴主卑退,若在事之后,不为物先,即“得主”也。此阴之恒理,故云“有常”。“含万物而化光”者,自明《彖》辞含弘光大,言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者,言“坤”道柔顺,承奉于天,以量时而行,即不敢为物之先,恒相时而动。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何妥曰:《坤·文言》唯一章者,以一心奉顺于主也。荀爽曰:纯阴至顺,故“柔”也。《九家易》曰:坤一变而成震。阴动生阳,故“动也刚”。荀爽曰:坤性至静,得阳而动,布于四方也。虞翻曰:坤阴,先迷后顺,得常。阳出初,震为主,为常也。干宝曰:光,大也。谓坤含藏万物,顺承天施,然后“化光”也。荀爽曰:承天之施,因四时而行之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坤道至柔,而其动则刚;坤体至静,而其德则方、动刚故应乾不违,德方故生物有常。阴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后为得,而主利成万物,坤之常也。含容万类,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脱利字。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承天之施,行不违时,赞坤道之顺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刚、方,释牝马之贞也。方,谓生物有常。程传曰:主下当有利字。复明亨义。复明顺承天之义。此以上,申《彖传》之意。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柔动刚。义与用六大终同。言坤虽至柔。遇六则变阳矣。故曰动刚。后得主而有常者。言最后变六为阳。以阳为主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氷至,盖言顺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君子之辩于初也,既形于履霜则坚氷至,顺而致之,然也。其辩,于君子小人盖愼乎此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积善之家”至“盖言顺也”。○正义曰:此一节明初六爻辞也。“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者,欲明初六其恶有渐,故先明其所行善恶事,由久而积渐,故致后之吉凶。“其所由来者渐矣”者,言弑君弑父,非一朝一夕率然而起,其祸患所从来者积渐久远矣。“由辩之不早辩”者,臣子所以久包祸心,由君父欲辩明之事,不早分辩故也。此戒君父防臣子之恶。“盖言顺”者,言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习阴恶之道,积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称“盖”者是疑之辞。凡万事之起,皆从小至大,从微至著,故上文善恶并言,今独言弑君弑父有渐者,以阴主柔顺,积柔不已,乃终至祸乱,故特于坤之初六言之,欲戒其防柔弱之初,又阴为弑害,故寄此以明义。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初。乾为积善,以坤牝。阳灭出复,震为余庆,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也。虞翻曰:坤积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极姤生巽,为余殃也。 案:圣人设教,理贵随宜,故夫子先论人事,则不语怪力乱神,绝四毋必。今于易象,阐扬天道,故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者:以明阳生阴杀,天道必然。理国修身,积善为本。故于坤爻初六,阴始生时,著此微言,永为深诫。欲使防萌杜渐,灾害不生,开国承家,君臣同德者也。故《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其义也。虞翻曰: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上下不交,天下无邦。故子弑父,臣弑君也。虞翻曰:刚爻为朝,柔爻为夕;乾为寒,坤为暑,相推而成岁焉。故“非一朝一夕”,所由来渐矣。孔颖达曰:臣子所以久包祸心,由君父不早辩明故也。此文诫君父防臣子之恶也。荀爽曰:霜者,乾之命令。坤下有伏乾,履霜坚冰,盖言顺也。乾气加之,性而坚,象臣顺君命而成之。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天不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不善,则灾殃流于后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祸,皆因积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则知渐不可长,小积成大,辩之于早,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于冰,小恶而至于大,皆事势之顺长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古字顺、慎通用,按此当作慎,言当辩之于微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积为殃为恶。故曰不善。坤多故曰余。又为臣子为弑为夕。君父则指乾也。坤消阳故曰弑君父。此正申明履霜坚冰至之理。阴在姤至微耳。积之不已。则阳可全消。其祸有不可胜言者。故曰余殃。余者多也,此本世界之公理。人事之自然。而李鼎祚忽以夫子不语怪力乱神为疑。若余庆余殃。有类于神道感应之说者。真可谓污蔑圣言。不识语旨矣。渐孔疏云。徐而不速谓之渐。辩说文判也。别也。谓宜别之于先也。顺与循同义。盖言顺者。仍循其道则至坚冰之意。荀爽谓臣顺君命而成之。背经旨。不可从。(文言释初六嘘吸经髓。超妙绝伦。使人惕然省。憬然悟。释上六祇以阴凝阳天玄地黄。逗露坤地生物之本。由于天地交。而总不明言。仍还经文昆仑语气。由此见圣人之言。宁使人不易知。而不能不文。太玄云。不约则其旨不详。不要则其应不博。不沉则其意不见。真能窥见载道之故者哉。)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敬而不謟,直内也。非义而不合,方外也。敬义不孤,德之大也。可执一而当之,事至而决之,何习而后爲乎。是以,不疑其所行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直其正也”至“所行也”。○正义曰:此一节释六二爻辞。“直其正”者,经称直是其正也。“方其义”者,经称方是其义也。义者,宜也,于事得宜,故曰义。“君子敬以直内”者,覆释“直其正”也。言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理。“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各以方正,然即前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下云“义以方外”,即此应云“正以直内”。改云“敬以直内”者,欲见正则能敬,故变“正”为“敬”也。“敬义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直则不邪,正则谦恭,义则与物无竞,方则凝重不躁,既“不习无不利”,则所行不须疑虑,故曰“不疑其所行”。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二。阳称直。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故“直其正”。方为辟,阴开为方。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故“方其以也”。虞翻曰:阳息在二,故“敬以直内”。坤位在外,故义以方外。谓阳见兑丁,西南得朋,乃与类行,故德不孤。孔子曰:必有邻也。荀爽曰:直方大,乾之唱也。不习无不利,坤之和也。阳唱阴和,而无所不利,故“不疑其所行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直言其正也,方言其义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

《周易本义》(宋·朱熹)

此以学而言之也。正,谓本体。义,谓裁制。敬,则本体之守也。直内、方外,《程传》备矣。不孤,言大也。疑故习而后利,不疑则何假于习。传曰:“直,言其正也,方,言其义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直则不挠。故曰直其正。言二中正也,方则不诡随。放曰方其义。言不苟同也。正直发于心。故曰直内。内直则必敬矣。故曰敬以直内。义方以接物。故曰方外。外方则无不宜矣。故曰义以方外。敬义之德立于下。五阳应于上。故德不孤。盖阴消至二遁。前承重阳。二五应予。乾先坤后。阳唱阴和。得主有利。故不疑其所行。(旧解祇惠栋知以二五相应说不孤。最为卓识。)


隂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含而守下,代其终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阴虽有美”至“有终也”。○正义曰:此一节明六三爻辞,言“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者,释“含章可贞”之义也。言六三之阴,虽有美道包含之德,苟或从王事,不敢为主先成之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者,欲明“坤”道处卑,待唱乃和,故历言此三事,皆卑应于尊,下顺于上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者,其地道卑柔,无敢先唱成物,必待阳始先唱,而后代阳有终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六三阳位,下有伏阳。坤阴卦也。虽有伏阳,含藏不显。以从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翟元曰:坤有此三者也。宋衷曰:臣子虽有才美,含藏以从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终天功,臣得终君事,妇得终夫业,故曰“而代有终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从王事,代上以终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犹地道代天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也。妻道亦然。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阳革于午。阴代阳用事。以讫于亥。故曰代有终。凡终皆谓亥。彖传曰。乃终有庆。说卦曰万物之所成终。终皆谓亥。内经与庄子。所谓天门者此也。自复子至乾巳皆成事。阳主之。故地道无成。自姤午至坤亥皆终事。阴主之。故曰代有终。言代阳终事也。终字从冬。言一年之事。至亥冬而终也。(子即阳复)故艮居亥而艮即为终。成者法也式也。周礼天官太宰。五曰官成以经邦治。注。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又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注。八成犹八法。然则成者法也。地道无成者。谓坤柔不敢先创为法式。只能代阳终事也。成与终虚实先后。绝对不同。汉宋衷以成名为说。清惠栋谓成与终同义。夫成与终义诚可通。但此曰无成。曰有终。则判然二事。不得混同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地本下矣,而上无天纯隂之用,闭之道也。君子谨而晦之,免于害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天地变化”至“盖言谨也”。○正义曰:此一节明六四爻辞。“天地变化”,谓二气交通,生养万物,故草木蕃滋。“天地闭,贤人隐”者,谓二气不相交通,天地否闭,贤人潜隐。天地通则草木蕃,明天地闭草木不蕃;“天地闭,贤人隐”,明天地通则贤人出,互而相通,此乃“括囊无咎”,故贤人隐属天地闭也。“盖言谨”者,谨谓谨慎,盖言贤人君子于此之时须谨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阳息坤成泰。天地反,以乾变坤,坤化升乾,万物出震,“故天地变化,草木蕃”矣。虞翻曰:谓四。泰反成否,乾称贤人。隐藏坤中,以俭德避难,不荣以禄,故“贤人隐”矣。荀爽曰:六四阴位,迫近于五,虽有成德,当括而囊之,谨慎畏敬也。孔颖达曰: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智也。闭其智而不用,故曰“括囊”。不与物忤,故“无咎”。功名不显,故“无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四居上,近君而无相得之义,故为隔绝之象。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际而道亨。天地闭隔,则万物不遂。君臣道绝,贤者隐遁。四于闭隔之时,括囊晦藏,则虽无令誉,可得无咎,言当谨自守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阴消至四八月观。由元亨而入利贞。天地之气。将变易矣。观下坤为茅茹为草。巽为木。坤闭艮止。故曰草木蕃。蕃与藩通。诗大雅四国于蕃是也。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九曰蕃乐。注。杜子春读蕃乐为藩乐。谓闭藏乐器而不作。贾疏。藩谓藩闭。然则草木蕃者。言草木至八月而生气藩闭也。自汉以来。无不以蕃息为解。岂知此与下天地闭贤人隐。平列为证。以释括囊之义。若作蕃息。与括囊何涉乎。乾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言元亨时过。利贞时至也。故曰变化。此变化与彼变化同也。变化之征。在物则草木黄落。在天则阳气闭藏。在人则贤哲隐遁。谨慎也。释括囊之故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文在于中者,能通天下之理也。得其枢矣,于何而不利焉。是以为,臣体柔能正大位,扬君之大化也。则美在其中而四肢畅矣。正德于时而天下形矣,举事而可乆也,天下则之以之为业,美之至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君子”至“美之至也”。○正义曰:此一节明六五爻辞也。“黄中通理”者,以黄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职,是通晓物理也。“正位居体”者,居中得正,是正位也;处上体之中,是居体也。黄中通理,是“美在其中”。有美在于中,必通畅于外,故云“畅于四支”。四支犹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务也。外内俱善,能宣发于事业。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美莫过之,故云“美之至”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五。坤息体观,地色黄,坤为理。以乾通坤,故称“通理”。五正阳位,故曰“正位”。艮为居,体谓四支也。艮为两肱,巽为两股。故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虞翻曰:阳称美,在五中四支。谓股肱。《九家易》曰:天地交而万物生也。谓阳德潜藏,变则发见。若五动为比,乃事业之盛。侯果曰:六五以中和通理之德,居体于正位,故能美充于中。而旁畅于万物,形于事业,无不得宜,是“美之至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黄中,文居中也。君子文中而达于理,居正位而不失为下之体。五尊位,在坤则惟取中正之义。美积于中,而通畅于四体,发见于事业,德美之至盛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黄中,言中德在内。释“黄”字之义也。虽在尊位,而居下体。释“裳”字之义也。美在其中,复释黄中。畅于四支,复释居体。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地色黄。黄中色。五中位。故曰黄中。玉篇理文也。坤为文。故曰理。黄中通理者。言由中发外。有文理可见也。正位居体。即体居正位。坤为体为事业。言有黄中之德者。身必润。事业必成也。


隂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隂,纯隂者也。虽盛衰之无尽穷也,故爲治之主焉,为君道焉。在于四时而消息则迭兴,而未始相离也。阳极则隂生,其中隂极则阳复其中,至于交会,则有进煺之事。阳胜隂,理固然也。隂胜阳,悖之道也,故称隂老而乾战焉。坚氷之至也,隂之盛,阳惮而疑,故战也。勿以隂盛而谓之无阳乎,阳潜而运,乃在中也。虑其将来,疑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外由隂也,故类称血焉。战而两伤,故云玄黄之杂色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辩之不早,疑盛乃动,故“必战”。 犹未失其阴类,为阳所灭。 犹与阳战而相伤,故称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此一节明上六爻辞。“阴疑于阳,必战”者,阴盛为阳所疑,阳乃发动,欲除去此阴,阴既强盛,不肯退避,故“必战”也。[疏]正义曰:上六阴盛,似阳,为嫌纯阴非阳,故称“龙”以明之。[疏]正义曰:言上六虽阴盛似阳,然犹未能离其阳类,故为阳所伤而见成也。[疏]正义曰:释“其血玄黄”之义。庄氏云:“上六之爻,兼有天地杂气,所以上六被伤,‘其血玄黄’也。天色玄,地色黄,故血有天地之色。”今辅嗣注云“犹与阳战而相伤”,是言阴阳俱伤也。恐庄氏之言,非王之本意,今所不取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孟喜曰:阴乃上薄,疑似于阳,必与阳战也。《九家易》曰:阴阳合居,故曰“兼”。阳谓上六,坤行至亥,下有伏乾,阳者变化,以喻龙焉。荀爽曰:实本坤卦,故曰“未离其类也”。血以喻阴顺也。崔觐曰:乾坤交会,乾为大赤,伏阴柔之,故“称血焉”。荀爽曰: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言“天地之杂也”。王凯冲曰:阴阳交战,故血玄黄。荀爽曰: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终于西南,故色黄也。崔觐曰:此仲尼序文王次卦之意也。不序乾坤之次者,以一生二,二生三,二生万物。则天地之次第可知,而万物之先后宜序也。万物之始生者,言刚柔始交,故万物资始于乾,而资生于坤。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阳大阴小,阴必从阳。阴既盛极,与阳偕矣,是疑于阳也。不相从则必战。卦虽纯阴,恐疑无阳,故称龙,见其与阳战也。于野,进不己而至于外也。盛极而进不已,则战矣。虽盛极,不离阴类也,而与阳争,其伤可知,故称血。阴既盛极,至与阳争,虽阳不能无伤,故其血玄黄。玄黄,天地之色,谓皆伤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至柔至静者,坤之体也,动而刚方者,坤之用也。方亦刚也,以其不可易言之谓之方,其体则坤,用则随,乾观其所动,而坤之顺德见矣。含万物而生者阴含阳也。玄曰:天鬱化精,地隐魄荣。隐,所谓含万物也,及其化生,品物咸章,保厥昭阳,坤道乃光,坤之光即乾之光大也。玄曰:天,炫炫出于无畛,熿熿出于无垠,炫炫熿熿,所谓化光也。坤道至矣,一言可尽其顺矣乎。天动地随,其行有时,故承天而时行。善不善之报必有馀者。驯而不已,积之既久,则末流必多,乾坤是也。家言臣子也。坤积至五,子弑父、臣弑君。离日坎月,自下而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辩之不早,其祸至此,矧不辩乎?先儒尝以乾坤论之,谓君子之道有时而消,于是有坤化阳灭者矣。然而复出为震者,馀庆之不亡也。小人之道有时而消,于是有阳息阴尽者矣,然而极姤生巽者,馀殃犹在也。观诸天道,月之生死,晦尽而生明,既满而成亏,先儒馀庆馀殃之论为不诬矣。是故有虞之子不肖而陈齐永祚,商辛之后有国而禄父再亡,敬者操持其诚心而弗敢失也。二动以直,敬以直内也。直内,言内省不疚,其理直也。方者,义之不可易也,有所不为,有所不行也。二往之五,义以方外也。诚者合内外之道,内直外方,敬义立矣。敬义立则相应相与,其德不弧,放诸四海而准,以直方大也。爻动为行,巽为不果,二动,震见巽伏,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上曰中则直,此言直其正,何也?曰:正而不中者有矣,中则正矣。天地之间,万物粲然而陈者,皆阳丽于阴,託之以为美也。阳尽则阴之恶毕见,不能自美矣。然阴虽有阳之美,当含蓄之以从王事,待时而发,不有已也。岂敢当其成功哉?乾巽从王事也,地道无成,顺天而行。乾知大始,坤代有终,自然之道也。故臣终君之事,妻终夫之事,不言子者,臣子一也。泰之时,天地变化,草木亦蕃,而况人乎?否之时,天地闭塞,贤人亦隐,而况草木乎?三才一理也,是故併言之括囊无咎,非闭其言而不出,盖言谨也。谨者,庄子所谓慎为善也。阴进至三成否,否泰反其类,故其言如此。坤五黄中,动而成坎,传所谓坤之比也。坎为通,有美在中而通于理。理者中正也,天地万物之所共由者也。通于理则大美具矣,美在其中矣。五,君位,六变九,正位也,正位而居坤体,不失为臣之道,黄裳也。九五艮,艮为手,二五相易成震,震为足,畅于四支也。巽为事业者,事之成发于事业也。诚则形,形则不可掩,故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通于理者,无往而不通,其伊尹、周公、共伯和之事乎?月盛则掩日,臣强则疑君,阴疑于阳必战。十月,纯坤用事,而称龙者,天地未尝一日而无阳,亦未尝一日而无君子。为其纯阴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乾在故也。上六之动,坤成乾,其体剥,剥者,复之反,震变也。十一月复,复初九庚子,子,坎之位,坎为血,震为玄黄,血幽阴也。上六疑阳未离阴类,故称血焉。震者,天地之一交,天玄而地黄。玄者坎中之阳,黄者离中之阴,天地之杂也。其血玄黄者,君臣相伤也。虽欲力胜,莫之助也。故圣人于初六戒之,上六则无及矣。郑本作为其兼于阳也,故称龙焉。 或问: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六爻反复相应,何也?曰:京房所传世应三画之卦,一二三重为六爻,四即初,五即二,上即三,各以其类相应。邵雍曰:有变必有应也,变乎内者应乎外,变乎外者应乎内,变乎下者应乎上,变乎上者应乎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变之与应常反对也。故卦一世者四应,二世者五应,三世者上应,四世者初应,五世者二应,六世者三应。在易言应者,一十有九卦。昔之言应,如子太叔论迷复凶是也。至虞翻始传其祕,然未尽善。繫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世应者,相易之一也。故曰:两则化,一则神。

《周易本义》(宋·朱熹)

为,于伪反。离,力智反。夫,音扶。疑,谓钧敌而无小大之差也。坤虽无阳,然阳未尝无也。血,阴属,盖气阳而血阴也。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此以上,申《象传》之意。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天玄而地黄。凝王弼本作疑。释文云。荀虞姚信蜀才作凝。兹从其多者。然疑即凝字。庄子达生篇。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即凝于神也。诗大雅靡所止疑。传疑定也。正义音凝。可见疑凝本通。孟喜王弼诂作疑似之疑。致与经旨全背。夫阴阳相求相应。何疑忌之有。又何来战争。天地若至于战争。又胡由相杂。是皆由战字失诂。不知相杂者为何义也。阴凝阳即阴牝阳。阴极于亥。与伏乾相遇。坤上乾上。坤外乾内。阳不见。故曰嫌于无阳。称龙所以明有阳也。阴阳合为类。离则为独阴独阳。独阴独阳不能生。即不成为血。既曰血。即阴阳类也。即天地杂也。其血玄黄者。言此血非阴非阳。亦阴亦阳。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也。旧解不知阴阳合为类。又不知此言大地生物之本。故未离其类四句。举不知其所谓。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坤卦 坤为地 易经坤卦 周易坤卦 坤为地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