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春夏养阳,以顺阳息;秋冬养阴,以顺阴息。顺四时阴阳而贵“息”,强调了中医重“生、长”的摄生特点。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反之,冬月受寒过多以伤阴,夏月受暑过多而伤阳,违逆四时阴阳消息,戕伐生命之本,就会产生诸生疾病。杨上善称之“四时之变”。他认为:这种病变的本质是阴阳至极则反,从消息卦上看:“十一月极寒,一阳爻生,即寒生热也。五月一阴爻生,即热生寒也。”(《太素•杂病》)从坤卦纯阴至复卦一阳生,乾卦纯阳至姤卦一阴生的阴阳二交消息,说明“四时之交”寒热转化的机理。

三阴三阳说,作为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者。其命名是根据阳阳之气盛衰来进行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由于此说与消息卦都具有对阴阳两方面进行定质定量的性质,就为两者理论的相通性提出了可能。在这方面,杨上善做了大胆的尝试。在三阴三阳主时上,他说:“十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生寅时,其阳己大。故曰大阳也。”

“五月盛阳,一阴交生,即是阳中之阴也。”(《太素•经脉之一》)

由于正月三阳之气盛,故太阳主之(大通太)。于五月阳气正盛,复有一阴生,故阳明主之。如之,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有主时。

在讨论三阴三阳经病时,这种观点更为明了。他在太阳经疯狂证下注日:“二(疑“三”)阳交与三阴争,而三阳俱胜,尽在于头,为上实;三阴从下,即为下虚。

于是发病,脱衣登上,驰走安言,即谓之狂;僵仆而倒,遂谓之癫也。”(同上)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本证病机,《内经》认为是上实下虚所致。然何谓上实?何谓下虚?并未说清。杨上善从交象来加以说明,太阳经主时为寅。其卦为泰用事,乾下坤上,卦意为通达。这是因为乾坤阴阳上下往来,相反相成,“上下交而其志同”(《彖传》),从而构成了对立面的辩证统一。因此,正常情况下,人身太阳经阴阳之气上下费通。反常,则阴阳气机上下交争,又太阳经其阳盛大,故阳实于上而不下,即为上实;而其三阴消,阳正虚而不上,即为下虚。阴阳失调,阳热偏胜,上扰神明,故发为癫狂。

大阴经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主卦为复。《素问•脉解篇》在讨论太阴经偏盛偏衰,所发生“上走心为噫”病证时,指出此病由于阴气旺盛而上侵犯足阳明胃经,阳明又络心,故阴气侵犯心经,导致噫症。杨上善则以复卦阴、阳交力量的对比,说明太阴经阴气偏盛,而又加之寒气客胃,从而导致噫。不论是从病因,还是病机上,都具有独特的见解,补充了《内经»之未备。他说:“十一月有五阴交,故阴气盛也。太阴在内,所以为下也;阳明居外,所以为上也。阳明之正上人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故阳明络属心者也。寒气先客胃中,复有厭气从胃上散,其厥气复出胃之中上口,胃心连心,故日上走心为噫也。”(《太素•经脉之一》)

杨上善的易学思想体系,就其渊源,本于汉代易学,其综《易》《老》的万物发生说,除与《易纬•乾凿度》的宇宙衍休论相一致外,也与自身尊奉“三教”的哲学思想有关,同时也很有魏晋玄学的时代特色。此外,由于卦气说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切,因此,其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就是在魏晋玄学派易学盛行时代,也未中断。杨上善以卦气说施事于医道,则说明隋唐之际卦气说作为一种说理工具,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仍很活跃。

总之,杨上善的这思想,在哲学和医学上有其独特的贡献。这些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的。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 易经与养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