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应用

孔门义理之学:孔子为什么要把《易》解释成阐述一定时代社会政治伦理的书

孔子首先肯定《易》苞有三才之道的基本立场,所谓“六合之内,四维之外,何不又焉”!Φ但《易》是为人服务的,因而孔子认为,《易》还讲着国君之义,卿大夫之义,还讲商夫之义,邑馀之义,戎夫之义,处女之义,等等。在孔子眼里,社会上各类人的“义”都包含于《易》中。孔子所说的这个“义"又是指什么呢?从孔子对卦辞爻辞的解释来看,这个"义"是指儒家所希望的社会上各类人应具有的社会伦理道德。孔子认为,《比》卦说,“王参股,失前禽,邑人不戒”,讲的就是为君者应先教谕百姓,然后才可以用刑罚,这样,百姓虽然为人君驱用,由于“孙戒在前,何不吉之有"(意即:教谕在先,怎会不吉利?)。《柰》卦的“自邑告命,吉”讲的就是为君者要“明以察乎人之欲恶”,“外内亲贤以为纪国",明察人情好恶,要以亲亲重贤为纲纪,与“亲"与“贤"联络感情,上下情志相通。

《解》卦说:“公用射騅于高墉之上,无不利。”讲的就是人君求贤,“此言人君高志求贤,贤者在上,则因□用之,故曰无不利。”

《晋》卦说:“康侯用锡马番庶,昼日三接。”孔子说,这是讲的圣王安邦定国、制定政策制度的道理,“此言圣王之安世者也”。

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蕊,民众|不伤,甘露时雨聚降,剽风苦雨不至,民也相醌以寿,故日‘番庶'。王者有三公三卿,“昼日三接’,接此三公三者也。

孔门义理之学:孔子为什么要把《易》解释成阐述一定时代社会政治伦理的书

圣人创立制度一定奉行尊天地,敬民众、顺五行的原则,所以无天灾,民不伤,风调雨顺,百姓能相互贺寿,故而称作“番庶”;王有公三卿,昼日三接’就是指的接待这些三公三卿。《师》卦说,“师左次,无咎",讲的就是怎样做卿大夫,“见事而能左亓主,何咎之有"?遇到事情而能辅佐他的君主.当然不会有昝责。《泰畜》的“阑舆之卫,利又攸往",讲的就是不仅要用兵甲战车来保卫国家,更要用德政来保卫国家,上正衔国以德,次正衡国以力,下正衡国以兵。街国以德考,必和其君臣之节,不以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

同父子之欲,以固其亲。赏百姓之劝,以禁讳教,察人所疾,不作苛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廓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

以德治国的统治者能君臣和睦共处,不因道听途说而否定亲眼所见的实情,所以没有专权之臣。能使父子同心,亲情得以固结,用表彰奖励的办法诱导百姓,从而违背教化的言行得以禁绝。关心天下疾苦,从而不生苛暴之心。这样就能使大国顺,小国服。即使不修城廓,不备甲兵,天下都会归服于治下。《泰畜》卦的“積豕之牙”讲的就是“国修兵不單而威",国家应该备有精锐的武装,虽不是要用它发动战争,但可以起到威慑天下的作用,就像積豕的锐利的獠牙一样,虽长有这种长牙,但不是用来嚼食的,而且这种牙只有在颖豕笑的时候才能见到。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卿大夫所应起到的作用,是“卿大夫之事"。《塞》卦的“王臣塞寨,非今之故",讲的就是为臣者应当知难有备,有防备才无虞。而且要在事情刚显露苗头的时候,就应有所准备,这样才能行而有功,所谓"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等等。

显然,孔子在这里所阐扬的都是懦家提倡的为君为臣之道(即作为儒家社会政治伦理中的“义”),而且明显地带有时代特色,如“外重贤,内亲亲"的思想。其实孔子在《易》卦中所阐发的其他如君子、小人、商夫、处女等等的行为规范都与儒家义理一致,这些行为规范就是孔子所说的“义”的具体内容。然而,就先秦象数《易》学而言,它原本是为预测事物的命运及日常生活中诸多未知内容而服务的,它的本质是预测之学,因此,孔子所援用的卦爻辞的原始含义本是关于预测的内容。《易》包有三才之道,因而它确实也讲着人道,但它并不是系统阐述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著作。把作为预测之学的《易》转变为阐述懦家政治伦理的《易》,这无疑是《易》学发展历程中一件具有“转向”意义的大事。

孔门义理之学:孔子为什么要把《易》解释成阐述一定时代社会政治伦理的书

孔子为什么要把《易》解释成阐述一定时代社会政治伦理的书呢?为了使世人在用《易》时自觉地做到“心守于仁而行合于义",使儒家“仁义”、“德行”思想实际成为人们行为的依据。孔子说《易》并不是因为孔子信筮占,而是因为孔子要在筮占形式中开发出儒家“德义”,孔子对史巫之筮是不以为然的,他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好之而非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儒家思想 义理之学 周易之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