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用品

平民百姓的礼节:老幼之别是明显的,表现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并希望老人长寿

《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就是老百姓,大夫就是高官。从字面解释,好像封建社会的礼制不适用于老百姓.同样,统治者制定的刑法也不适用于高官(大夫)。通读《礼记》,领会全文,意思是说,不专门为庶人制礼,庶人有事,以士礼行之,但有所降杀;刑不上大夫,不以一般刑法议罪,而另有“官刑”议罪。这是有道理的,使民间的礼仪变得灵活面多样,不但允许效法,而且可以删繁就筒,采纳适用的部分。

民间礼仪主要有婚礼,丧礼和祭礼三种。婚丧被视为“红白”事,为人生的两件大事;而祭礼则是祀神敬祖,求得他们的保佑。至于一些传统节日和人生礼仪,多在家庭中小范围进行,或有少数亲友参加,成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如生子添喜、婴儿满月、给孩子过生日、结婚纪念日、为老人祝寿等。其仪式并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主要是增强家人的亲和力,共同热闹一番。当然,老幼之别是明显的,表现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并希望老人长寿。

平民百姓的礼节:老幼之别是明显的,表现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并希望老人长寿

上层社会的礼仪制度,虽然烦琐和带有约束性,即使“礼不下庶人”。对于平民百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当统治者“礼治”的“治”字被淡化,其礼貌的因子必然突出,确实显得做人的厚重、尊严与荣耀。如其中的一些片段;

“幼子常视无诳。”(视通“示”。对幼儿进行教育。不能欺骗,说谎。)

“立必正方,不倾听。”(站立时要正,不能侧着头听别人讲话。)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跟随老师出行,不要离开原路到路旁与别人说话。)

“将适舍,求毋固。”(固:鄙野。到他处作客,要求做到不粗鲁。)

“将上堂,声必扬。”(将登人家的堂屋,一定要高声探问,使主人知道。)

“毋践屦,毋躇席。”(进人家客厅。脱鞋时不要踩别人的鞋;入座时不要跨越序次。)

“家中不翔,并坐不横肽。”(在室内不能甩开胳膊走动,与人并坐不要横出胳膊。)

“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在客人面前不呵斥狗,客人辞让食物时不吐口水。)

“游母保,坐母箕。”(行走时不要摆出傲慢的样子,坐时不要双脚伸开。像个眷箕。)

“毋咤食,毋扬饭。”(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咤咤的声响。不要扬去饭上的热气。)

“贽”是古人见面时所送的礼物。“凡贽。天子电,诸侯主,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赞匹。……野外军中无赞,以缨、拾、矢可也。妇人之货,棋、榛、脯、脩、枣、栗。”(凡是见面的礼品:天子用鬯,是以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祀神的酒。诸侯用圭,为玉器。卿用羔羊。大夫用雁。士用野鸡。庶人用鸭。假如在野外军中,没有见面的礼物,用驾马的皮带、射箭时的皮制护袖或箭等都可以。妇女的见面礼,有积、稀子、肉脯、腊肉、枣子、栗子)。"

以上所录,均是写进《礼记》中的。虽是一些细节,但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显然会看出文化的涵养和仪表的品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仪表与情操相统一的人格修养准则。质与文、野与史是相对的。"史"在古文字中与“志”“诗”相通,引申为“虚华无实”“华而不实"。古代称偏重修饰文字的文人为“史匠”。"野”的原意为粗鲁、郾野,引申之则为内在的素质、本质。文与质,两者应该是结合的、统一的,不能有所偏重,更不能偏离。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厚积与国民的文化素养,谦虚而自信,平和而中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以礼的社会功能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谐。汉朝人有一种扇子,叫做“便面”。它的样式,不是在扇柄的两边作对称形,而是偏于扇柄的一边;其功用也不全是为了扇风,而主要用于遮面。《汉书·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这种逛面的做法是符合中国人的心态的。不想见的,固然要遮面;即使两人谈话,不便说的,或是话有分歧的,不愿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表情,也把面部遮起来,确实很方便。这说明,造物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便面”在汉代画像石中多有表现,拿在主人和仆人的手中,前者为自用,包括用以障面,后者可能是为主人打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有便面的实物,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编成的,并且编出花纹,镶以锦边。其大者有长柄,当为仆人所用。

平民百姓的礼节:老幼之别是明显的,表现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并希望老人长寿

在民间的婚礼中,有一种“茶礼”。待客敬茶是最一般的礼节,但在相亲,订婚时男方所敬的茶,女方可不能随便饮,必须慎重。因为端起这杯茶,等于决定终身大事,是对于婚姻的应诺。心意全在不言中,颇有“摇头不算点头算”的意味。然面在那不言不语的背后,却有深厚的内涵。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六,有一条“未见得吃茶”说:“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这种具有象征性的语言,颇带有诗意。它是在民间长期的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智慧的语言,在各地自然也有所差异。古语中所谓“人国问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一方习俗展现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

然而,过去的农民是依靠土地生活的。俗说“土地不毛,万事皆了”“庄稼长得好,吃穿不烦恼”。对于农民来说,不论是传统的岁时节日,还是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其盛衰荣枯,不是单纯地看心愿,而是取决于农业的收成。它不但是一切活动的经济基础,而且是人们生活的依靠。所以说,“庆丰收”和“农家乐”是连在一起的,其本身就是最大的节日。明代苏州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种田人家比较富裕。在一本题为《便民图纂》的书中,所刻耕织图的最后,有两幅《上仓》和《田家乐》连在一起,题诗“竹枝词”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便民图纂》是一本类似农家的日用手册,明弘治十五年(1502)刊印于苏州。对后世影响很大,翻刻者很多,连日本都有翻刻本。编著者邝璠为吴县知县,在任内编写此书。前两卷为农务和女红图,是仿照宋代的《耕织图》刻成的,但其题诗则用了通俗的竹枝词,把农民耕作经验描绘出来,以便通过歌唱在群众中推广。其中的《上仓》和《田家乐》为:

《上仓》(竹枝词)

秋成先要纳官粮,好未将来送上仓;

销过青由方是了。别无私债挂心肠。

《田家乐》(竹枝词)

今岁收成分外多,更惠官府没差科;

大家吃得醺醺醉,老瓦盆边拍手歌。

两首竹枝词中都提到了官家,一是“纳官粮”,一是“没差科”。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当地的县太爷,看来是了解农民的,并且懂得农民的心:有农业丰收就有农民的欢乐。劳累一年的人们,怎能不想得到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呢?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儒家思想 老人长寿 礼仪之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