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以易解道:古老文化殿堂的巧妙建构,冉冉升空河上公与《道德真经注》

道门中人的一切活动既然是以“道”的信仰为基础的,认识“道"的性状、奥妙、功用也就成为其理论研讨与思想感悟的不可缺少的工作。怎样“悟道”呢?按照道教思想家们所提供的资料可知,这主要有两种法式,- -是进行所谓精神体验;另一则是开展理论探究。就后- -种法式来说,就是要对“道”作出解释、阐述。当我们稽考现存道门中人有关“道”的著述时,便发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符号现象,这就是“以易解道”。从字面而言,所谓“以易解道”就是用“易学”的象数与义理以及思维方法来表征或阐释“道”的意义、功用。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甲、对“道”的本始意义直接作出发明;乙、对阐述“道”.的最重要经典一《道 德经》进行解读与发挥;丙、依据“道”的基本理念而造作新的经典。在这三个方面的文献中,都可以看出“易学”的深刻影响。

大家知道,思想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道门中人要探究“大道”的奥秘,寻找修炼成仙的理论与方法,这也不能离开原有民;族文化传统。所以,从汉代道教刚刚诞生的时候,其创始者以及主要骨干人物便注意对老子《道德经》进行解说,力图探讨蕴含其中的语言符号秘义,从而为信仰者认真学习这部古老的经典著作提供方便。在将近两千年中,研读《道德经》成为一门学科,因其书又叫《老子》,故该学科称为“老学"。长期以来,注释、解读和发挥老子《道德经》的著作数以千计,今尚存于道教经书总集《道藏》中的《道德经》注本就有五十多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道教信仰者之手。道门中人之所以高度重视《道德经》-书的学习探究,是因为这部先秦道家的代表作不仅第一次全面阐述了“道”的特质、功用,而且以“道”为基石构造了一个具有广大包容性的体系。从《道德经》中既可以得到“修道”的启示,又可以进行思想发挥,来建造道教自身的理论体系。所以,道门中人一方面大力注解《道德经》,另一方面则以《道德经》为思想起点,大量创作新的道经。与此同时,许多具有道教信仰倾向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土也跨人到这个濒究的行列中来。翻检一下现存的《道德经》注疏之作以及发挥《道德经》而造作的其它道教典籍,可以发现易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其间。现在,我们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者作稍作分析,以发掘其中的易学蕴含。

以易解道:古老文化殿堂的巧妙建构,冉冉升空河上公与《道德真经注》

冉冉升空河上公与《道德真经注》

我们先来看看题为河上公章句的《道德真经注》一书所蕴含的易学内容。为了弄清其来龙去脉与有关援引易学资料的背景,我们对该书作者也应有所认识。河上公是个什么人呢?晋代葛洪所撰的《神仙传》称河上公居河之滨,授素书道经给汉文帝。

《仙鉴》对河上公的生平事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书中卷十三说:“河上公,莫知其姓名也,亦号河上丈人。”据说,这个河上公早在汉文帝的时候便在河滨结草为庐,隐居在里面读老子《道德经》。汉文帝雅好老子之言,号召王公大臣都要读《道德经》。但是,他们碰到难题,其中有些句子读不懂,汉文帝就派遣使者到河滨草庐去请教,谁知这个河上公却不紧不慢地说了句“道尊德贵,非可遥问”,把使者打发回去。汉文帝不甘心,亲自登门“求教”,但这位皇帝却不虚心,引用《诗经》的词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也。”言外之意是讲,我帝王乃是宇宙中“四大”(指道、 天、地、王)之一,你虽然有道,但也只是我的臣民,不要太自高了。河上公一听,立刻拍掌,-跃而起,冉冉升上空中,离地一百多丈,然后说:“我现在上不着于天,中不累于人,下不居于地,还算你的臣民吗?”这下子,汉文帝才知道河上公是个“神人”,连忙下辇稽首拜谢,,敬请河上公指点大道奥妙。

河上公是不是《道德真经注》的作者?有人提出怀疑,如唐代的司马贞在《老子注议》中就谈到河,上公是“凭虚立号,汉史实无其人”。从其注释的基本倾向看,该书是以“ 爱气养神,益寿延年”为宗旨的。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考证该书是“后汉道流所托”。从后人的征引来看,该书在汉末三国时期已流行,因此把它定为道门中人的著述,大抵是符合实际情形的。不论情况如何,题为河上公“章句”的《道德真经注》已运用易学的思维方法来解说《道德经》却是有案可稽的。

例证一:

在《体道第一》章中,作者在解释“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候说: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刚柔,是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就,如母之养子也。

在作者看来,有名是对天地的指称,而天地有形态和位置,阴阳有刚强与柔和之分,这就是“名”所包含的内容。至于“万物.母”简单讲就是指天地为万物的“母亲”,因为天与地含藏元气,所以能够化生万物,并使万物成长壮大,结出“果实”,这就好像人类的母亲生养孩儿-样。

“章句”是在阐述“道意”的情况下说了上述的话的。与易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形位”“阴阳”“刚柔” 等概念的引人。

《周易.系辞上》说: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系辞上》这段话的大体含义是:天高在上而处于尊位,地低在下而处于卑位。卑下与尊上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与微贱的位置也就分明了。天地的动静有-一定常规,了解这个常规,阳刚与阴柔的性质就断然明白了。

按照《易经》的卦象符号排列,乾卦第一,而坤卦为第二。

乾坤即象征天地,化成图像,则乾卦在上,坤卦在下,它们的位置是确定的。这就是“章句”《道德真经注》所谓的“形位”意

蕴。比较一下《系辞上》与《道德真经注》的言辞,就可以明白两者之间概念符号与思想的一致之处。《道德真经注》引人《周易》的话,目的是为了解说“大道"。在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无形混沌状态称作“无名”,从“无名”到“有名”,天地也就成形了。经过《道德真经注》作者这样的“嫁接”,“道”便是居于乾坤符号之先的本体了。

以易解道:古老文化殿堂的巧妙建构,冉冉升空河上公与《道德真经注》

例证二:

在《成象第六》章中,作者在解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时说: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道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道)通,故口为牝。

这段解释认为,老子的“谷神”论乃是说不死的大道理,这大道理就在于“玄牝”二字。“玄”指的是“天”,具体落实到人体结构位置就是鼻子;“牝”指的是“地”,延用到人身位置上来就是口。天以五气食养人,五气由鼻子进人人的心脏,五气高而清微,化成人的精神聪明音声以及仁、义、礼、智、信这五性,其.总归宿叫做“魂”,其特质是雄刚,主导出入。人的鼻子与天道相通,所以鼻子就是“玄”。 地以酸苦甘辛咸五味食养人,从嘴巴进人,纳藏于胃肠中。五味食物消化形成了身躯骨肉血脉以及喜、怒、哀、乐、爱、恶这六情,其总归宿叫做“魄”,其特质是雌柔的,从嘴巴出人,与地道相通,所以口就是“牝”。

《成象第六》中这段话的易学蕴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路上运用了卦象比拟的方法。熟悉易学的人们知道,作为易学之本的《易经》创造了以八卦为母体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这些符号实际上就是客观事物的代码,它们可以指代各种对象;另外,与卦象配套而成的卦爻辞本身也有如《诗经》那样的“比兴"功用。占卜之人,占到某个卦,就是选择--种象征符号和相应的文字解说内容,占卜者可根据- -定的原则进行阐释,这个阐.释过程就是“卦象比拟”的完成,也就是以易经的卦爻来比拟遇上的客观对象,然后依照卦爻辞的意蕴作出吉凶判断,提供行动的参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作者把“玄”解释为“天”,再把“天”转换成“鼻”;把“牝”解释为“地”,再把“地”转换为“口”。虽然,我们从字面上并没有看到什么明确的卦象,但所遵循的转换法度与《易经》的卦象比拟却是一致的,因为“天”可以看作是乾卦,“地”可以看作坤卦,故而其背后包含着乾坤的符号底蕴。

二是作者的阐释也有《周易》的文字依据。他把“玄”当作“天”,其要理即出于《易.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称:“天玄而地黄”。《周易》将“天”与“玄”联称,难怪河上公章句直接把“玄”当作天了。至于把“牝”看作“地”仍然有《周易》本身的解读依据。《说卦》以“坤”为地,“故称乎母”。在易学阐释中,凡是带有母性的事物都可纳人坤卦的比拟之中。古代的“牝”是与“牡”相对而言的,牡是公马,牝是母马。另外,“牝”的本字是“匕”,原指雌性生殖器官,性质上属于“阴”。 所以,河.上公章句将“牝”看成“地”是符合卦象比拟原则的。

由此我们回头再琢磨一下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含义。老子的“谷神”是“道”的符号象征表达。在老子看来,它是宇宙间最宏大最具效力的“生殖器”。河上公章句经过了一番加工,将“道”的广生之功落实到“口鼻”上来,这在字面上虽然与老子的原意有了较大的距离,但却在思想理念上把握住了象征的思维法度。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学 道教 道德 大道 真经 悟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