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百家集解

易经百家集解:大畜卦详解,山天大畜卦名、卦画、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及大畜卦象数理占。


[卦辞详解]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谓之“大畜”者,乾健上进,艮止在上,止而畜之,能畜止刚健,故曰“大畜”。《彖》云:“能止健,大正”也。是能止健,故为大畜也。小畜则巽在乾上,以其巽顺,不能畜止乾之刚,故云小畜也。此则艮能止之,故为大畜也。“利贞”者,人能止健,非正不可,故“利贞”也。“不家食吉”者,己有大畜之资,当须养顺贤人,不使贤人在家自食,如此乃吉也。“利涉大川”者,丰则养贤,应于天道,不忧险难,故“利涉大川”。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大壮初之上,其德刚上也。与萃旁通。二五失位,故“利贞”。此萃五之复二,成临。临者。大也。至上有颐养之象,故名大畜也。 虞翻曰:二称家,谓二五易位,成家人。家人体噬嗑食,故“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莫大于天,而在山中,艮在上而止乾于下,皆蕴畜至大之象也。在人,为学术道德充积于内,乃所畜之大也。凡所畜聚,皆是专言其大者。人之蕴畜,宜得正道,故云利贞。若夫异端偏学,所畜至多,而不正者固有矣。既道德充积于内,宜在上位以享天禄,施为于天下,则不独于一身之吉,天下之吉也。若穷处而自食于家,道之否也,故不家食则吉。所畜既大,宜施之于时,济天下之艰险,乃大畜之用也,故利涉大川。此只据大畜之义而言,彖更以卦之才德而言,诸爻则惟有止畜之义。盖易体道随宜,取明且近者。

《周易本义》(宋·朱熹)

畜,敕六反。大,阳也。以艮畜乾,又畜之大者也。又以内乾刚健,外艮笃实辉光,是以能日新其德,而为畜之大也。以卦变言,此卦自《需》而来,九自五而上,以卦体言,六五尊而尚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正不能。故其占为利贞而不家食,吉也。又六五下应于乾,为应乎天,故其占又为利涉大川也。不家食,谓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乾为大。乾阳上升。为民所止。故日大畜。阳为艮畜。故利于贞定也。兑为食。艮为家。皆在外。故不家食吉。坤为大川。上居坤水之颠。下履重阴。得行其志。故曰利涉大川。与颐上九之利涉大川同也。


[彖辞详解]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刚健而上求于艮,非辉其光而日新其徳乎。刚上而尚贤,尊柔以奉之,重其徳,承其道也。能止健以为大正也。贤不肖,非其畜也。禄之以公食,勤之以民治,成上之功,畜而尽其能也。应乎天也。于何而不济乎,是以利涉大川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凡牧既厌而退者,弱也;既荣而陨者,薄也。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 谓上九也。处上而大通,刚来而不距,“尚贤”之谓也。 健莫过乾而能止之,非夫“大正”,未之能也。 有大畜之实,以之养贤,令贤者不家食,乃吉也。“尚贤”制健,“大正”应天,不忧险难,故“利涉大川”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言“大畜刚健笃实”者,此释大畜之义,“刚健”谓乾也。乾体刚性健,故言“刚健”也。“笃实”,谓艮也。艮体静止,故称“笃实”也。“辉光日新其德”者,以其刚健笃实之故,故能辉耀光荣,日日增新其德。若无刚健,则劣弱也,必既厌而退。若无笃实,则虚薄也,必既荣而陨,何能久有辉光,日新其德乎?○注“凡物既厌”至“刚健笃实也”。○正义曰:“凡物既厌而退者,弱也”者,释《经》“刚健”也。若不刚健,则见厌被退。能刚健,则所为日进,不被厌退也。“既荣而陨者薄也”者,释《经》“笃实”也。凡物暂时荣华而即损落者,由体质虚薄也。若能笃厚充实,则恒保荣美,不有损落也。
[疏]“刚上而尚贤”。○正义曰:“刚上”谓上九也。乾刚向上,上九不距,是贵尚贤也。○注“谓上九”至“尚贤之谓也”。○正义曰:“谓上九也”者,言上九之德,见乾之上进而不距逆,是贵“尚贤”也。“处上而大通”者,释上九“何天之衢亨”,是处上通也。既处于上,下应于天,有大通之德也。“刚来而不距”者,以有大通,既见乾来而不距逆,是“尚贤”之义也。
[疏]正义曰:释“利贞”义。所以艮能止乾之健者,德能大正,故“能止健”也。
[疏]“不家食吉”至“应乎天也”。○正义曰:“不家食吉,养贤”者,释“不家食吉”,所以不使贤者在家自食而获吉也。以在上有“大畜”之实,养此贤人,故不使贤者在家自食也。“利涉大川应乎天”者,以贵尚贤人,大正应天,可逾越险难,故“利涉大川”也。○注“有大畜之实”至“利涉大川也”。○正义曰:“尚贤制健”者,谓上九刚来不距,“尚贤”之谓也。艮能畜刚,“制健”之谓也。故上《经》云:“刚上而尚贤”。王《注》云:“谓上九也。”又云:“能止健,大正也。”王《注》云:“健莫过乾,而能止之,非夫大正,未之能也。”则是全论艮体。“明知尚贤”,谓上九也。“制健”谓艮体也。“大正应天”者,谓艮也。故前文云:“能止健,大正也。”止健是艮也,应天者,上体之艮,应下体之乾,故称“应天”也。此取上卦、下卦而相应,非谓一阴一阳而相应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刚健谓乾,笃实谓艮。二已之五,利涉大川。互体离坎,离为日,故“辉光日新”也。 蜀才曰:此本大壮卦。 案:刚自初升,为主于外。刚阳居上,尊尚贤也。 虞翻曰:健,乾。止,艮也。二五易位,故“大正”。旧读言能止健,误也。 虞翻曰:二五易位成家人。今体颐养象,故“不家食吉,养贤也”。 案:乾为贤人也,艮为宫阙也,令贤人居于阙下,不家食之象。 京房曰:谓二变五体坎,故“利涉大川”。五天位,故曰“应乎天”。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以卦之才德而言也。乾体刚健,艮体笃实。人之才刚健笃实,则所畜能大,充实而有辉光;畜之不已,则其德日新也。刚上,阳居上也。阳刚居尊位之上为尚贤之义。止居健上,为能止健之义。止乎健者,非大正则安能以刚阳在上与尊尚贤德?能止至健,皆大正之道也。大畜之人,所宜施其所畜以济天下,故不食于家则吉,谓居天位享天禄也。国家养贤,贤者得行其道也。利涉大川,谓大有蕴畜之人,宜济天下之艰险也。彖更发明卦才云:所以能涉大川者,以应乎天也。六五君也,下应乾之中爻,乃大畜之君,应乾而行也。所行能应乎天,无艰险之不可济,况其他乎?

《汉上易传》(宋·朱震)

刚健,乾也,笃实,艮也,大畜者,大壮九四变也。一变为需,再变为大畜,需有坎离相合,发为辉光,进而上行成艮,互有兑震。兑西震东,日所出入,日新其德也。刚健则不息,笃实则悠久,两者合一,畜而为德,动而有光,其光辉散又日新无穷,进而不已,自畜其德者也。故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此合乾艮两体而又推大壮之变以言大畜也。刚,贤者也,大壮再变,九四之刚退居君位之上,贤者置之上位,六五以柔下之,尚贤也。三阳自内而往,难畜者也。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自畜其德矣,又尊贤忘势,刚上而尚贤,具此五者,然后能止畜,其健大正也。大正乃为天下国家之利,君子当在上,小人当在下,正也。初九、九三当位,二五相易而正,大者正也。所以大畜者,以其利于大者正,故曰刚上而尚肾,能止健大正也。此以上九在上,六五九二相易以言大畜之利正也。刚上而尚贤,尊之也,尊之而不与之共天位、治天职、食天禄,贤者不可得而畜也。三至上,体顺养贤也。二在内为家,兑口为食,六五尊德乐道,下交九二,九二受畜而往应之,不家食也。王公之尊贤而又养之,贤者如是而食则吉正也。非独一身之吉,天下之吉。不然分国与之,视犹锱铢也。故曰不家食吉,养贤也。此以二、三、四、五言大畜贤者止而受养也。上能止健,贤者止而食,乃能得尽其心,与之犯难而不辞。兑为泽,决之为大川,震变兑成坎艮,震足艮指而越坎,涉大川也。乾为天,五天位,巽为命,天命有德者为万民也。六五下应乾,九二之五,大畜止健,贤者不家食,应乎天而行,何险难之不济哉?故曰利涉大川,应乎天也。此再以二五言大畜养贤之功。在卦气为白露,故太玄准之以积。

《周易本义》(宋·朱熹)

以卦德释卦名义。以卦变、卦体、卦德释卦辞。亦取尚贤之象。亦以卦体而言。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刚健笃实。谓乾。辉光谓艮。艮为日。故曰日新。艮为君子。故曰尚贤。曰养贤。五天位。上孚于五。故曰应乎天。


[大象详解]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天在山中,小能畜大也。君子之畜大也。前言往行,多学而究之,论辨而拟之,以畜为徳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物之可畜于怀,令德不散,尽于此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至“以畜其德”。○正义曰:“天在山中”者,欲取德积于身中,故云“天在山中”也。“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君子则此“大畜”,物既“大畜”,德亦“大畜”,故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积己德,故云“以畜其德”也。○注“物之可畜”至“尽于此也”。○正义曰:物之可畜于怀,令其道德不有弃散者,唯贮藏“前言往行”于怀,可以令德不散也。唯此而已,故云“尽于此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向秀曰:止莫若山,大莫若天,天在山中,大畜之象。天为大器,山则极止,能止大器,故名大畜也。 虞翻曰:君子谓乾。乾为言,震为行,坎为志;乾知大始,震在乾前,故“识前言往行”。有颐养象,故“以畜其德”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天为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君子观象以大其蕴畜。人之蕴畜,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也。 大畜,艮止畜乾也,故乾三爻皆取被止为义。艮三爻皆取止之为义。初以阳刚,又健体而居下,必上进者也;六四在上,畜止于已,安能敌在上得位之势?若犯之而进,则有危厉,故利在已而不进也。在他卦,则四与初为正应相援者也;在大畜,则相应乃为相止畜。

《汉上易传》(宋·朱震)

天在山中,以人所见为象,犹言水中观天也。圣人论天地日月,皆以人所见言之,天大无外,而在山中,其所畜大矣。内卦兑口,前言也,外卦震为行,往行也。二阴四阳,阳为多。大畜自大壮来,一变需,离为目,识前言也;再变大畜,识往行也。德者刚健多识前言往行,故能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畜其德矣。夫子方寸之地观万世之变涂之人,而上配尧禹非多识之,其能畜乎?

《周易本义》(宋·朱熹)

识,如字,又音志。行,下孟反。天在山中,不必实有是事,但以其象言之耳。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识。论语女以为多学而识之者钦。注识记也。乾为前。为言。为行。为德。艮止于下。故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艮为君子。


[初爻详解]

初九:有厉,利已。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四乃畜已,未可犯也。故进则有厉,已则利也。 (2)处健之始,未果其健者,故能利已。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初九虽有应于四,四乃抑畜于己。己今若往,则有危厉。唯利休巳,不须前进,则不犯祸凶也。故《象》云:“不犯灾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王弼曰:四乃畜已,未可犯也。进则灾危,有厉则止,故能“利已”。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有危则宜已,不可犯灾危而行也,不度其势而进,有灾必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上与三皆阳,则为合志,盖阳皆上进之物,故有同志之象,而无相止之义。

《周易本义》(宋·朱熹)

已,夷止反。乾之三阳,为艮所止,故内外之卦,各取其义。初九为六四所止,故其占往则有危,而利于止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厉危也。已止也。初有应。似利往。然二三皆阳。遇敌。故曰有厉。初勿用。故利已。言往应四则有灾也。旧解皆不知有厉之故在二三。于是虞氏命二变成坎。四在坎体。以取灾象。经义之晦。至于如此。真可叹也。


[初爻象传]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上畜之初,何可自任,故居而待命则利往而违上,则厉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健之始,未果其健者,故能利巳。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二变正,四体坎,故称“灾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有危则宜已,不可犯灾危而行也,不度其势而进,有灾必矣。

《汉上易传》(宋·朱震)

已先儒读作已矣之已,王弼读作己,今从先读。三阳务进,初九刚健之始,六四柔得位,当止畜之地,不度而进,处位不当,危厉之道也。不如已而受畜则利,夫不受畜而往,危实自取。不曰眚而曰灾者,初九正也。大畜之时,宜止而往,虽正亦厉,故曰灾。子夏传曰:居而待命则利,往而违上则厉,初往四成离,离有伏坎,故曰犯灾,不直曰灾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不犯灾。释利已之故也。灾即厉。指二三。


[二爻详解]

九二:舆说輹。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五处畜盛,未可犯也。遇斯而进,故“舆说輹”也。居得其中,能以其中不为冯河,死而无悔,遇难能止,故“无尤”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九二虽与六五相应,“五处畜盛,未可犯也”。若遇斯而进,则舆说其輹,车破败也。以其居中,能遇难而止,则无尤过,故《象》云“中无尤”也。以其居中能自止息,故“无尤”也。此“舆说輹”,亦假象以明人事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萃坤为车,为腹;坤消乾成,故“车说腹。”腹,或作辐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二为六五所畜止,势不可进也。五据在上之势,岂可犯也?二虽刚健之体,然其处得中道,故进止无失,虽志于进,度其势之不可,则止而不行,如车舆脱去轮輹,谓不行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说,吐活反。輹,音服,又音福。九二亦为六五所畜。以其处中,故能自止而不进,有此象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伏坤为舆。震为輹。二应在五。五震体。乃舆在内。辕(右复)在外。故曰舆脱輹。车之行全恃輹。輹脱则车不能行。二承乘皆阳。阳遇阳则窒。故有是象。旧说以二应五。便谓利涉大川指二者非也。如二能利涉。焉有此象哉。然爻辞无吉凶。无咎悔。故象曰中无尤。言无尤之故。以得中也。


[二爻象传]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大畜之下体为上之畜履无位,应中安其所畜,故脱舆輹而不往任上之畜也,终无尤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卢氏曰:乾为舆。案:辐车之钩心。夹轴之物。处失其正,上应于五。五居畜盛,止不我升,故且说辐停留。待时而进退,得正,故“无尤”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舆说輹而不行者,盖其处得中道,动不失宜,故无过尤也。善莫善于刚中。柔中者不至于过柔耳。刚中,中而才也。初九处不得中,故戒以有危宜已。二得中,进止自无过差,故但言舆说輹,谓其能不行也,不行则无尤矣。初与二乾体,刚健而不足以进,四与五阴柔而能止。时之盛衰,势之强弱,学易者所宜深识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辐当作輹,王弼注作輹。坤为舆,自三以上为震,震为木,舆下横木輹也。二不动,兑毁折之,舆说輹也。不动未正,宜有尤,兑为口,尤之者也。然遇畜而止,说輹不进,知以不动为中,是以无尤,故曰中无尤也。初刚正也,二刚中也,四五柔也,柔能畜刚,刚知其不可犯而安之时也。夫气雄九军者,或屈于宾賛之仪,才盖一世者,或听于委裘之命,故曰大畜时也。


[三爻详解]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凡物极则反,故畜极则通。初二之进,值于畜盛,故不可以升。至于九三,升于上九,而上九处天衢之亨,途径大通,进无违距,可以驰骋,故曰“良马逐”也。履当其位,进得其时,在乎通路,不忧险厄,故“利艰贞”也。闲,阂也。卫,护也。进得其时,虽涉艰难而无患也,舆虽遇闲而故卫也。与上合志,故“利有攸往”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九三良马逐”者,“初二之进,值于畜盛”,不可以升。“至于九三,升于上九,而上九处天衢之亨,途径大通,进无违距”,故九三可以良马驰逐也。“利艰贞”者,“履当其位,进得其时,在乎通路,不忧险厄”,故宜利艰难而贞正也。若不值此时,虽平易守正而尚不可,况艰难而欲行正乎?“曰闲舆卫”者,进得其时,涉难无患,虽曰有人欲闲阂车舆,乃是防卫见护也,故云“曰闲舆卫”也。“利有攸往”者,与上合志,利有所往,故《象》曰“上合志”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乾为良马,震为惊走,故称“逐”也。谓二已变,三在坎中,故“利艰贞吉”。离为日。二至五,体师象。坎为闲习,坤为车舆;乾人在上,震为惊卫,讲武闲兵,故曰“日闲舆卫”也。 利有攸往。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三刚健之极,而上九之阳亦上进之物,又处畜之极而思变也,与三乃不相畜,而志同相应以进者也。三以刚健之才,而在上者与合志而进,其进如良马之驰逐,言其速也。虽其进之势速,不可恃其才之健与上之应而忘备与慎也,故宜艰难其事,而由贞正之道。舆者用行之物,卫者所以自防。当自曰常闲习其车舆与其防卫,则利有攸往矣。三,乾体而居正能贞者也,当其锐进,故戒以知难与不失其贞也。志既锐于进,虽刚明,有时而失,不得不戒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三以阳居健极,上以阳居畜极,极而通之时也。又皆阳爻,故不相畜而俱进,有良马逐之象焉。然过刚锐进,故其占必戒以艰贞闲习,乃利于有往也。曰,当为日月之日。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乾为艮马。震为逐。三多惧。故利艰贞。乾为日。尔雅释诂。闲习也。诗秦风游于北园。四马即闲。传亦训闲为习。震为舆卫。日闲舆卫者。言车马已闲习。利于行也。三临重阴故行利。


[三爻象传]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奉上之劳而不敢自获,其志至终得治,则因其道焉。故开国承家,其道自利,驰良马也。自任不可以纵缓,则失矣。艰而守正,乃利闲。习乘舆备其左右,则利有攸往矣。上大畜之终,则盛大矣,无不通也。习舆备卫所以合上之志,而皆通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上应也。五已变正,上动成坎,坎为志,故“利有攸往,与上合志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所以利有攸往者,以与在上者合志也。上九阳性上进,且畜已极,故不下畜三,而与合志上进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乾为马,九三得位为良马,震为作足,三阳并进,良马逐也。九三刚健当位得时,上九畜极变而应之,利以驰逐,然驰逐不已,必有奔蹶之患,不可恃应而不备,故戒之以利艰贞。九三正也,动则失正,艰难守正则利,曰闲舆卫可也。古文作粤,粤,于也,发语之辞。兑口象,艮止也,坤为舆,四正,闲舆也。三乾为人,震为足,为大途,人傍与而行,闲舆而卫之象,闲舆卫以其利艰贞也。九三如此,犹谨衔策清道路,节良马之步而徐驱焉,其进利矣,故利有攸往。上九阳也,变而应三,三以刚往,与上合志,志动于中者也。茂陵中书武功爵十三级,曰闲与卫有取于此乎?夫恃应而不知备,锐进而不知戒,鲜不及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三遇重阴。阳遇阴则通。故曰上合志。上谓四五。此与升初六之上合志同。初六之上谓二三。阴遇阳则通。与阳遇阴同也。虞翻谓上为上爻。故易本一失。说无不误。


[四爻详解]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艮之始,履得其位,能止健初,距不以角,柔以止刚,刚不敢犯。抑锐之始,以息强争,岂唯独利?乃将“有喜”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童牛之牿”者,处艮之始,履得其位,能抑止刚健之初。距此初九,不须用角,故用童牛牿止其初也。“元吉”者,柔以止刚,刚不敢犯,以息彊争所以大吉而有喜也,故《象》云“元吉,有喜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艮为童。五已之正。萃坤为牛。告谓以木楅其角。大畜,畜物之家,恶其触害。艮为手,为小木。巽为绳。绳缚小木,横著牛角,故曰“童牛之告”。得位承五,故元吉而喜,喜,谓五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以位而言,则四下应于初,畜初者也。初居最下,阳之微者,微而畜之则易制,犹童牛而加牿,大善而吉也。概论畜道,则四艮体居上位而得正,是以正德居大臣之位,当畜之任者也。大臣之任,上畜止人君之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恶人。人之恶,止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扞格而难胜。故上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救之,不能免违拂;下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治之,不能免刑戮。莫若止之于初,如童牛而加牿,则元吉也。牛之性抵触以角,故牿以制之。若童犊始角,而加之以牿,使低触之性不发,则易而无伤,以况六四能畜止上下之恶于未发之前,则大善之吉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牿,古毒反。童者,未角之称。牿,施横木于牛角,以防其触。《诗》所谓“楅衡”者也。止之于未角之时,为力则易,大善之吉也。故其象占如此。《学记》曰:“禁于未发之谓豫。”正此意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释文。童牛无角牛也。按太玄更次五云。童牛角马。不今不古。即谓牛无角也。牿释文云。陆作角。刘云牿之言角也。九家作告。云牛触。角着横木。所以告人。按刘陆作角者是也。骆牿角。音同通用。艮为牛。象失传。详焦氏易诂艮少故为童牛。而艮为角。四居艮初。有若初生之角。言小牛角初生也。四应初。故吉。


[四爻象传]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牛,阴类也,而又童焉,居牢而安能止其健,不劳其备而得其用,则何往而不济焉。故大吉有喜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侯果曰:坤为舆,故有牛矣。牿,楅也。以木为之,横施于角,止其牴之威也。初欲上进,而四牿之。角既被牿,则不能触四,是四童初之角也。四能牿初,与无角同,所以“元吉”而“有喜”矣。童牛,无角之牛也。《封人职》曰:设其楅衡。注云:楅设于角,衡设于鼻,止其抵触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天下之恶,已盛而止之,则上劳于禁制,而下伤于刑诛,故畜止于微小之前,则大善而吉,不劳而无伤,故可喜也。四之畜初是也,上畜亦然。

《汉上易传》(宋·朱震)

坤为牛,坤初为童牛,童牛始角时也。六四坤体,四之初为童牛,初刚往四,角触之象。四不来初,屈而不动,童牛牿之也。牿横角之木,周官谓之楅,初之四则二成巽木,初复位则刚伏于木下,牿牛之象。六四当位,止刚不以威武为之,以渐优而柔之,使无犯上之心。刚柔各得其正,故元吉。元吉者,自其始吉,吉之至善也。喜者,阳得位,初九不动而应,己刚者反为柔用,六四所以有喜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应在初阳故有喜。庐浙云。说文牿牛马牢。牛在牢则范而不越。故吉。于艮止义亦合。


[五爻详解]

六五:豶豕之牙,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豕牙横猾,刚暴难制之物,谓二也。五处得尊位,为畜之主。二刚而进,能豮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岂唯能固其位,乃将“有庆”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至“豮豕之牙吉”。○正义曰:“豮豕之牙”者,豕牙谓九二也。二既刚阳,似豕牙之横猾。九二欲进,此六五处得尊位,能豮损其牙,故云“豮豕之牙”。柔能制刚,禁暴抑盛,所以“吉”也。非唯独吉,乃终久有庆。故《象》云“六五之吉,有庆也”。○注“豕牙横猾”至“将有庆”。○正义曰:“能豮其牙者,观注意则豮是禁制损去之名褚氏云:“豮除也。除其牙也。然豮之为除,《尔雅》无训。案《尔雅》云:“坟,大防。”则坟是隄防之义。此“豮其牙”,谓防止其牙。古字假借,虽豕傍土边之异,其义亦通。“豮其牙”,谓止其牙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二变时,坎为豕。剧豕称豮。令不害物。三至上,体颐象。五变之刚,巽为白;震为出;刚白从颐中出,牙之象也。动而得位,“豮豕之牙,吉”。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六五居君位,止畜天下之邪恶。夫以亿兆之众,发其邪欲之心,人君欲力以制之,虽密法严刑,不能胜也。夫物有总摄,事有机会,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故不劳而治,其用若豮豕之牙也。豕,刚躁之物,而牙为猛利,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其躁猛,虽絷之维之,不能使之变也。若豮去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君子发豮豕之义,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原,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故止恶之道,在知其本,得其要而已。不严刑于彼,而修政于此,是犹患豕牙之利,不制其牙而豮其势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豶,符云反。阳已进而止之,不若初之易矣。然以柔居中而当尊位,是以得其机会而可制。故其象如此。占虽吉,而不言元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尔雅释兽。豕子椭(左豕)豮。注云。俗呼小豮猪为堕(左豕)子。是豮豕为小豕艮少象也。二兑为牙。五应之。故曰豮豕之牙。言小豕初生牙也。按艮为黔喙。兽之黔喙者莫过于豕。疑艮或有豕象。又姤以巽为豕。大畜三至五伏巽。或仍以巽为豕也。李鼎作深知愤(左豕)豕二字皆由象生。然求之不得。谓五应二。二坎爻为豕。非。又庐浙云坤雅以代(左木)系豕。谓之牙。牙者系之者也。系而不去故吉。亦与艮止义合。


[五爻象传]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四止于初,童牛而喜,不劳而得下之效也。至于五,下则刚长,事斯大矣,故有备而劳及获其用也。其吉于豮豕之牙焉,豮豕,豭之无阳者,牙劣而不用可也。以大中而获乾也。事之大济,故有庆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五变得正,故“有庆也”。 崔觐曰:《说文》:豮,剧豕。今俗犹呼剧猪是也。然以豕本刚突,剧乃性和,虽有其牙,不足害物,是制于人也。以喻九二之刚健失位,若豕之剧,不足畏也;而六五应止之易,故“吉有庆矣”。 案:九二坎爻,坎为豕也。以阳居阴,而失其位,若豕被剧之象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在上者不知止恶之方,严刑以敌民欲,则其伤甚而无功。若知其本,制之有道,则不劳无伤而俗革,天下之福庆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九二犯五则三成坎,坎为豕,五成巽,巽为白,自三至上,体颐,豕颐中有刚且白者,豕之牙也。六五得尊位柔中,二退而受畜,三坎毁兑金,刻制其下而刚伏,豶豕之牙也。牡豕曰豭,攻其特而去之曰豶。豶豕则驯,扰刚躁自止,牙不能害物矣。庆者三阳受畜而为用,阴以阳为庆,六五之吉有庆也。二应五得正,故吉。古之善畜天下者,知有血气皆有争心,难以力制,务绝其不善之本而已,犹去豕牙之害而豶之也。顺民之欲,因民之利,成民之才,率之以柔中,其效至于垂衣拱手而天下服。易传曰: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欲利之心乎?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六五承阳。故有庆。晋六五。睽六五。皆上承阳。皆曰往有庆。兹与之同。


[六爻详解]

上九:何天之衢,亨。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畜之极,畜极则通,大畜以至于大亨之时。何,辞也,犹云:何畜乃天之衢亨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何天之衢亨”者,何谓语辞,犹云“何畜”也。处畜极之时,更何所畜?乃天之衢亨,无所不通也。故《象》云:“何天之衢,道大行也”。何氏云:“天衢既通,道乃大亨。”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何,当也。衢,四交道。乾为天,震艮为道。以震交艮,故“何天之衢,亨”。上变,坎为亨也。 王弼曰:处畜之极,畜极则亨。何,辞也。犹云何畜,乃天之衢亨,道大行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予闻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误加“何”字。事极则反,理之常也,故畜极而亨。小畜畜之小,故极而成;大畜畜之大,故极而散。极既当变,又阳性上行,故遂散也。天衢,天路也,谓虚空之中,云气飞鸟往来,故谓之天衢。天衢之亨,谓其亨通旷阔,无有蔽阻也。在畜道则变矣,变而亨,非畜道之亨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何天之衢,言何其通达之甚也。畜极而通,豁达无碍,故其象占如此。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艮一阳在上为天。又为背。故曰何。艮为道路。故曰何天之衢。左传昭二年尸诸周氏之衢。注衢道也。又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何天之衢者。言阳在上不为所畜。通达之甚。象曰道大行。亦释衢为道。大行即谓其通达。虞翻释何为当,王弼竟释何为何乃。朱子取之。益非。盖皆以天衢如何负何为疑。岂知易辞皆摄取象之精神。而不能执其解。执则易辞无一可通。


[六爻象传]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大畜,冀其成也。刚上也。为柔上之,佐时行道,止健而致于治也。既成而大通矣,于何往而不可哉。故上九曰何以为也。虽天衢而通也,可谓大行也已矣。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谓上据二阴。乾为天道,震为行,故“道大行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何以谓之天衢?以其无止碍,道路大通行也。以天衢非常语,故象特设问曰:何谓天之衢?以道路大通行,取空豁之状也。以象有何字,故爻下亦误加之。

《汉上易传》(宋·朱震)

畜极则通,止极则动,震为大涂,兑为口,上乾为天,天衢也。何大其声也,上动亨也。言何其天衢之亨如是乎?正者道也,大涂亦道也,三阳上进,道大行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艮为天。易林豫之旅云。人天门。随之蹇云戴瓶望天。皆以艮为天。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大畜卦 山天大畜 易经大畜卦 周易大畜卦 山天大畜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