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

扁鹊禁方与不死隐喻的变形:作为“不死观念”的一种结晶,道教金丹理论还与古代神方秘术的流传有密切关系

作为“不死观念”的一种结晶,道教金丹理论还与古代神方秘术的流传有密切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扁鹊”的故事为例来加以探究。

“扁鹊”这个神异人物,读者大概是不会陌生的。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所载,扁鹊是渤海郡河间人,姓秦,名越人,年轻时曾经当过“舍长”,也就是管理客馆的“老大”。当时,有个隐者叫做“长桑君”来到旅馆住宿。扁鹊知道这是个“奇人”,就非常恭谨地对待他,而长桑君也认为扁鹊不是个等闲之辈。就这样,长桑君来来往往,与扁鹊私交达八十多年。有一天,长桑君对扁鹊说:“我有禁方,因为年老,想找个传人,就传给你吧。

希望你能够保守秘密。”扁鹊回答:“我一定照办。”于是,长桑君从怀中取出“禁方”-神药交给扁鹊,吩咐扁鹊以上池之水送服。长桑君告诉扁鹊,只要你能够这样坚持三十天,就会看见神奇的东西。一番交代之后,长桑君把禁方神药与书交给扁鹊,就不见踪影,人们这才相信长桑君不是一个凡人。扁鹊依照长桑君的吩咐,坚持服药三十天,忽然看见墙壁对面的人。他按照这种“透视”方式来为人看病,据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病人的五脏六腑症结所在,但他依然以诊脉为名,往来于齐国与赵国之间。

扁鹊禁方与不死隐喻的变形:作为“不死观念”的一种结晶,道教金丹理论还与古代神方秘术的流传有密切关系

司马迁《史记》还记载,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死,他赶到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太子得了什么病?”中庶子回答:“太子的病乃是血气不能依时而行,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就成了脏腑之内的危害,他的精神不能抑制邪气,所以邪气积蓄不能排除,造成阳缓而阴急,突然得病而死。”扁鹊又问:“太子死于什么时候?”中庶子答:“鸡叫的时候。”听说还没有将太子埋葬,扁鹊非常肯定地说:“我可以让太子起死回生。”中庶子不相信,以为这是很荒唐的事,他疑虑重重地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医家有俞跗,治病不用汤液醴酾,也不用石针来钻扎体肤,不用按摩或膏药黏贴,只是使用割皮解肌、诀脉结筋一类的方法,先生的治疗如果是像俞跗一样,那么太子就有救了。”扁鹊仰天长叹,说:“夫子所讲的这种医方,正像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治病的方法,不用切脉望色听声察形,也不用指出病在哪里。听说病在阳,就可以推知其阴;听说病在阴,也可以论治其阳…如果先生觉得我的话不可信,那就进去诊断一下太子好了。你可以听到耳鸣的声响,看到他鼻翼起伏的样子,循着大腿两侧以达到阴部,你可以感觉到还有体温。”中庶子听了扁鹊的话,十分惊讶,赶紧报告虢君。虢君也非常惊讶,连忙在中阙会见了扁鹊。见面之后,扁鹊说了一通阴阳脉象的问题,断定太子是因为阳脉下遂,阴脉上争,造成气闭不通,因脉乱致使形静如死。扁鹊让徒弟子阳用石针扎外三阳经。不久,太子就苏醒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太子恢复健康。

在世人的心目中,扁鹊不愧是一个神医,“死人”也被他医活了。他对脉象的阴阳分析,处处贯穿着易学的象数与义理精神。在中国古代,有所谓“易医相通”的说法,扁鹊的故事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就本章的研究来说,扁鹊故事最为诱人的地方是长桑君送给他的“禁方神药”。所谓“禁方神药”就是秘传的特别灵验的方药,即后来极受道门中人所推崇的“神丹秘药”。

扁鹊禁方与不死隐喻的变形:作为“不死观念”的一种结晶,道教金丹理论还与古代神方秘术的流传有密切关系

从《史记》的描述可知,这种“神丹秘药”不是产生于人体自身,而是从外界取得原料,通过一定的制作程序形成的。其实际功效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作出检验,其中不免有些神秘因素;但是,扁鹊的故事绝非是靠想像而出的,其字里行间蕴含着先民寻找秘方以达到“不死”境地的愿望。如果说,黄帝炼“丹砂”是先民们追求“不死”愿望的一种初步的神话表现,那么扁鹊得“禁方神药”则显示了这种愿望的深厚“张力”,它所体现的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中国先民与“死亡”抗争的集体“潜意识”的凝聚形式。从这个角度看,扁鹊故事也具有符号学的意义,它是“不死”隐喻的符号变形与扩张。

就时间的方面而言,故事中的扁鹊是“春秋”时期的“神医”,所以有关“禁方神药”的事乃是由来已久的。实际上,如果我们更多地考察一下古史资料,就会看出有关“不死”神药思想的发端是相当早的。这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嫦娥”又称“常娥”等,据《淮南子·览冥训》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按照汉人高诱的解释,嫦娥是羿的妻子,羿向西王母讨得“不死之药”,还来不及吃,就被嫦娥偷去吃了。她一吃,就飘飘然飞向月宫,成为“月精”,据说月亮中的“蟾蜍”乃是嫦娥的化身。“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出于古代的一本易学专书一-《归藏》。《文选注》两次引用了《归藏》,都言及嫦娥服不死药而奔月的事,可见这个故事在“春秋”以前早有流传,因为《归藏》据说是商代的易学书。这样看来,被道教所大大发展了的“不死”观念不仅发端早,而且与古代易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归藏》这部书,古代有些崇者把它归属于黄帝名下,称黄帝为“归藏氏”。这尽管多属传说,但却也反映了“不死”观念原本与易学纠葛在一起。据说黄帝也是一个演卦的高手,他曾经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了新的排列。贾公彦在对《周礼·太卜》进行解释时说:“《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意思是讲,《归藏》这部易学专书,以纯阴的坤卦为首卦,坤卦是“地”的符号表示,所以万物都归往而藏在其中,这就是《归藏》得名的由来。在易学的符号表示中,色彩往往可以同卦象互相转换或借代,坤卦属于地,而“地”的颜色在古人心目中是黄的,这与“黄帝”之名暗合。从这种符号转换和借代的角度看,黄帝铸鼎炼“丹砂”的传说以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实际上是同一观念的不同符号表现形式。

春秋战国是所谓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纷纷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死”观念不仅得到了传播,而且被许多人付诸行动。于是,社会上出现了种种求不死神药的举动。据《史记·封禅书》等所载,战国时,燕齐一带的方士声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中有长生不老的仙人和不死神药,还有浑身都是白色的禽兽以及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宫阙。据说,三神山就在渤海中,离中国并不太远,这当然很有吸引力,对那些抱有“长生”愿望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于是,入海求不死神药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齐威王和齐宣王(公元前378~前324年)先后组织起船队,由那些声称到达过三神山的方士率领,向海中进发求仙人和不死神药去了。后来的秦始皇更是一个对“长生”极为渴望的人,他委派徐市以大船载着数千名童男童女也入海去了。尽管童男童女再没有回返,方士徐市也逃之夭夭,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求不死神药的愿望具有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

秦汉之际,有关神药偏方“起死回生”功效之传说更加盛行。马鸣生的故事就是一个见证。据称,他是齐国临淄人,青年时当了“县吏”,奉命追捕盗贼,被盗贼杀伤,几乎丧命,昏昏沉沉。忽然,有一位十六七岁的漂亮女子走到他的身边,问起马鸣生为什么受伤?马鸣生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说了原由。年轻女子看了看伤势说:“你这伤是被大刀猛砍造成的,现已伤及肺脏,血液凝固于其中,大肠小肠之外围又被浑气所激,这是将要死亡的迹象。”马鸣生知道来者是个神人,哀求她救一救性命。

年轻女子从肘后竹简中倒出一粒药丸,这药丸和豆子差不多一样大,叫马鸣生吃下去。马鸣生一吃,还在流血的伤口即刻愈合,血也不再流,恢复了健康。马鸣生万分感激地说:“家财全部献给恩人,也表达不尽我的谢意。从今以后,我就当你的奴仆。”马鸣生到了东岳泰山,原来那女子就是西王母的女儿,号太真夫人。尽管这个传说融合了古老的西王母神话,为马鸣生治疗刀伤的女子之医术是否如此高超也值得考虑,但传说本身却表明“神药偏方”在秦汉间颇为世人所向往。

汉武帝时,社会上的求仙空气很浓厚,制炼丹药的方士不计其数。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士数千人,讨论道家之学和炼丹之事,创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据说方士们还在刘安的组织下,写了《中篇》八卷,大约二十余万字,内容是关于成仙方法以及炼制黄金、白银、神丹延命之事。据《汉书·楚元王传》的记载,这部书又叫《枕中鸿宝苑秘书》。书名里“枕中”二字是表示它被置于枕头边常常翻阅,而“鸿宝”则是表明此书的非同寻常。淮南王把这部书献给了汉武帝,这个癖好神仙偏方之道的帝王爱得不得了,就秘密地收藏起来。可见,西汉时神药仙丹在社会上很受推重。无疑,这成为东汉以来道门中人“金丹”烧炼方术的直接源头。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学 道教思想 易学变卦 变卦原理 道学符号 金丹理论 扁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