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应用

《易传》的人性论由道、善、性三个基本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能根据这三者的相互联系才能把握它的特质

“继之者善也”,是就本源的意义而言的,“成之者性也”,则突出了主体性的原则。如果人不继承天道之阴阳,就没有本源意义的善。如果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此本源意义的善,就不可能凝成而为性。《系辞传》指出:“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所谓“存存”,就是存其所存,存乎人者,因而存之,使本源意义的善不至于丧失而变为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进人道义的门户,完成德业的根本。由此可见,《易传》的人性论思想一方面强调人性来源于天道,其本质为善,同时又强调人应从事后天的道德修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使自己的本性完满地实现。

就本源的意义而言,人无有不善,这是普遍的人性,对于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易传》的人性论由道、善、性三个基本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能根据这三者的相互联系才能把握它的特质

但是就实际的表现而言,则有不同的程度之差。把人性实现得完满无缺的最高典范是圣人。《乾卦•文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表现为既仁且智,尽善尽美,开物成务,参赞化育,其实并不外在于人性,无非是人性的一种完满的实现而已。其次则各有所偏,“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至于普通百姓,则味然不觉,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等而下之,则有小人之为恶。虽然如此,牿亡之后犹有存焉,其本源之善并不因其为恶而荡然无存。

总之,《易传》的人性论由道、善、性三个基本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能根据这三者的相互联系才能把握它的特质。王夫之指出:“故专言性,则三品,性恶之说兴;湖言善,则天人合一之理得;概言道,则无善、无恶、无性之安又嬉矣。”

《易传》的人性论由道、善、性三个基本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能根据这三者的相互联系才能把握它的特质

(《周易外传》卷五)照王夫之看来,如果把道、善、性三者割裂开来看,就会推导出一些片面性的看法。道为善、性之所自出,但不可把善、性完全归结为道。如果完全归结为道,就会推导出“人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犬之性”的结论,断言性无善无恶,再进一步就会推导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共命”的结论,从根本上否定性的存在了。道家的人性论思想的片 面性就是由此而来的。脱离了道与善专言性也是不行的,因为性的实际的表现有不同的程度之差,苟子只看到恶的一面而主张性悉,童仲舒、韩愈等人看到有善、中、恶三个层次而主张性三品,这些看法割裂了性与天道的关系,忽视性的本源的意义。至于专言善而不追溯善之所自出,也是不行的,因为继之者善,不继则不善,道生善,善生性,只有着眼于这种天人之次序,才能把握天人合一之理,全面地理解《易传》的人性论的思想。

《易传》的这种人性论的思想既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又肯定了人之异于禽兽的社会属性,既像孟子那样主张人之性善,又像苟子那样主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加强后天的积累以为善去恶,虽然不同于老庄孟荀,实际上却是对他们的人性论思想的一种高层次的整合。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传 系辞传 王夫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