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百家集解

易经百家集解:泰卦详解,地天泰卦名、卦画、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及泰卦象数理占。


[卦辞详解]

泰:小往大来,吉,亨。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以此吉而亨通。此卦亨通之极,而四德不具者,物既太通,多失其节,故不得以为元始而利贞也。所以《象》云“财成”、“辅相”,故四德不具。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阳息坤反,否也。坤阴诎外,为小往。乾阳信内,称大来。天地交,万物通,故“吉、亨”。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小谓阴,大谓阳。往,往之于外也。来,来居于内也。阳气下降,阴气上交也。阴阳和畅,则万物生遂,天地之泰也。以人事言之:大则君上,小则臣下,君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君子来处于内,小人往处于外,是君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 泰之道,吉而且亨也。不云元吉元亨者,时有污隆,治有小大,虽泰,岂一概哉?言吉亨则可包矣。

《周易本义》(宋·朱熹)

泰,通也。为卦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正月之卦也。小,谓阴。大,谓阳。言坤往居外,乾来居内。又自《归妹》来,则六往居四,九来居三也。占者有阳刚之德,则吉而享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阳性上升。阴性下降。乃阴在上。阳在下。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泰通也。阳大阴小。爻在外曰往。在内曰来。故曰小往大来。泰寅月卦。阳长故亨。


[彖辞详解]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易者,象也,神之用也。故泰象于天地交,而万物生。上下交而人治成。阳内得时而隂外也。健发于内其道顺行于外。亲内君子,踈外小人,君子之长也。是以损削之道往,而丰大之道来,吉而通者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彖》曰泰小往大来”至“小人道消也”。○正义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者,释此卦“小往大来吉亨”名为“泰”也。所以得名为“泰”者,止由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健则内阳,外顺则外阴。内阳外阴据其象,内健外顺明其性,此说泰卦之德也。阴阳言爻,健顺言卦。此就卦爻释“小往大来吉亨”也。“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者,更就人事之中,释“小往大来吉亨”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蜀才曰:此本坤卦。小,谓阴也。大,谓阳也。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故“吉、亨”。何妥曰:此阴在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何妥曰:此明人事泰也。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民也。天地以气通,君臣以志同也。何妥曰:此明天道也。阴阳之名,就爻为语。健顺之称,指卦为言。顺而阴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阳在内,故曰“大来”。崔觐曰:此明人事也。阳为君子,在内,健于行事。阴为小人,在外,顺以听命。《九家易》曰:谓阳息而升,阴消而降也。阳称息者,长也。起复成巽,万物盛长也。阴言消者,起姤终乾。万物成熟。成熟则给用,给用则分散。故阴用特言消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小往大来,阴往而阳来也,则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交,而万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则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阳来居内,阴往居外,阳进而阴退也。乾健在内,坤顺在外,为内健而外顺,君子之道也。君子在内,小人在外,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以为泰也。既取阴阳交和,又取君子道长。阴阳交和,乃君子之道长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小者自内而往,大者自外而来,阴阳之气往来相交,故亨。交以正,故吉。吉亨者,吉以亨也。以天地言之,乾坤交而成震,震,万物通也,天地之泰也。以上下言之,上下交而二五不失中,其志同也,君臣之泰也。不交则不通,不同则不交,此再言泰小往大来,所以吉亨也。以气言之,内阳而外阴则通,以德言之,内健而外顺则通,以天下言之,内君子而外小人则通,泰者,通而治也,是故君子内则其道日长,小人外则其道日消,如是则能存泰而不入于否矣。关子明曰:乾来内、坤往外,则君子闢,小人阖,故名之曰泰,反是名之曰否。作易者其闢君子而通小人之阖也,故以君子名其卦。在卦气为正月,故太玄准之以达交。

《周易本义》(宋·朱熹)

长,丁丈反。《否》卦同。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阳上升。阴下降。故气交。坤为万物。为心志。交则万物气通。心志和合,故曰同。坤志象失传。易林屯之益云。心劳且忧。益互坤。以坤为心。又需之否云。毛羽憔悴。志如死灰。以否下坤为志为死。(详焦氏易诂易象补遗)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君子外小人。将老氏宗旨。括尽无余。乾为君子。坤为小人。泰本候卦。阳长故阴消。按上经始乾坤。终水火。而以否泰为枢纽。明否泰剥复。皆天地自然之法象。循环之原理。君子所宜居而安也。静之象也。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而以损益。为枢纽。明吉凶失得。进退变化。全在人为。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动之象也。而否泰损益。皆序于第十卦后者。数至十则盈。盈则变也。


[大象详解]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天地合其时以养物也,圣人兴其财以丰人也。结网罟,作耒耜,能辅相天地之宜,成天地之道。因时而通利,而左右其民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泰者,物大通之时也。上下大通,则物失其节,故财成而辅相,以左右民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天地交泰”至“以左右民”。○正义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则上下失节。后,君也。于此之时,君当翦财,成就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者,相,助也。当辅助天地所生之宜。“以左右民”者,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天地之道”者,谓四时也,冬寒、夏暑、春生、秋杀之道。若气相交通,则物失其节。物失其节,则冬温、夏寒、秋生、春杀。君当财节成就,使寒暑得其常,生杀依其节,此天地自然之气,故云“天地之道”也。“天地之宜”者,谓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若《大司徒》云“其动物植物”,及《职方》云杨州其贡宜稻麦,雍州其贡宜黍稷。若天气大同,则所宜相反。故人君辅助天地所宜之物,各安其性,得其宜,据物言之,故称“宜”也。此卦言“后”者,以不兼公卿大夫,故不云君子也。兼通诸侯,故不得直言先王,欲见天子诸侯,俱是南面之君,故特言“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虞翻曰:后,君也。阴升乾位。坤,女主,故称后。坤富,称财。守位以人,聚人以财,故曰“成天地之道”。虞翻曰:相,赞。左右,助之。震为左,兑为右,坤为民,谓以阴辅阳。《诗》曰:宜民宜人,受禄于天。郑玄曰: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顺阴阳之节,为出内之政。春崇宽仁,夏以长养,秋教收敛,冬敕盖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天地交而阴阳和,则万物茂遂,所以泰也。人君当体天地通泰之象,而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财成,谓体天地交泰之道,而财制成其施为之方也。辅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则万物茂遂,人君体之而为法制,使民用天时,因地利,辅助化育之功,成其丰美之利也。如春气发生万物,则为播植之法;秋气成实万物,则为收敛之法;乃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辅助于民也。民之生,必赖君上为之法制以教率辅翼之,乃得遂其生养,是左右之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泰者,天地交也。财成、辅相者,以人道交天地也。兑刻制坤成物,因天地之道而财成之也。则物不屈于欲,震左兑右,辅相也。因天地之宜而辅相之,则人不失其利,左右亦震兑也。坤为民,财成辅相以左右民者,立人道也。财、裁古通用。

《周易本义》(宋·朱熹)

财、裁同。相,息亮反。左,音佐。右,音佑。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财裁同。释文荀作裁。释言疏。财裁音义并同。汉时臣工上疏。裁察每作财察。是其证。财成即裁成也。互震为左。互兑为右。坤为民。以左右民者。孔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民也。虞翻谓坤富称财非。


[初爻详解]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已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拔茅茹”者,初九欲往于上,九二、九三,皆欲上行,已去则从,而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征吉”者,征,行也。上坤而顺下,应于乾,己去则纳,故征行而吉。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王弼曰: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已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初以阳爻居下,是有刚明之才而在下者也。时之否,则君子退而穷处;时既泰,则志在上进也。君子之进,必与其朋类相牵援,如茅之根然,拔其一则牵连而起矣。茹,根之相牵连者,故以为象。汇,类也。贤者以其类进,同志以行其道,是以吉也。君子之进,必以其类,不唯志在相先,乐于与善,实乃相赖以济。故君子小人,未有能独立不赖朋类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则天下之贤萃于朝廷,同志协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则不肖者并进,然后其党胜而天下否矣,盖各从其类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茹,人馀反。汇,于位反,音胃。《否》卦同。三阳在下,相连而进,拔茅连茹之象,征行之吉也。占者阳刚,则其征吉矣。郭璞《洞林》读至“汇”字绝句,下卦放此。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初应在四。四坤为茅茹。此象失传。易林剥之坤云。荻芝俱死。以坤为荻芝。又同人之屯云。蓬蒿代柱。大屋颠倒。屯互艮为屋为柱。互坤为蓬蒿。故坤亦为茅茹。茹菜属也。诗郑风茹藘在坂。前汉食货志。菜茹有畦。茅。说文菅也。茹与茅为二物。以其汇者。言茅与茹同拔。连类以及也。四有应。故征吉。


[初爻象传]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拔茅而连出也,君子道长,上下交志,以其类,征吉。离内以之外,志求其成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志在外”者,释“拔茅征吉”之义。以其三阳志意皆在于外,己行则从,而似“拔茅征行”而得吉。此假外物以明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否泰反其类,否巽为茅。茹,茅根。艮为手。汇,类也。初应四,故拔茅茹以汇。震为征,得位应四,征吉。外,谓四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时将泰,则群贤皆欲上进。三阳之志欲进,同也,故取茅茹汇征之象。志在外,上进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茅,上柔下刚而洁白,君子之象也。拔其一则其根牵引,连茹而起,君子引类之象也。茹根也,三阳同志,外有应。初九上应四,四来援之成巽,初往成震,震为蕃鲜,巽为白茹者,初九之刚也。初往则二三同类牵连而进,伏艮而手拔茅连茹。以其彙,征也。征,正行也,利于正行故吉。君子在上,必引其类,将以合君子之类,併天下之力以济其道于泰,不然,小人以朋比而强,君子以寡助而弱,亦何由泰哉?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初应在四。故曰志在外。外坤为心志。


[二爻详解]

九二:苞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体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用心弘大,无所遐弃,故曰“不遐遗”也。无私无偏,存乎光大,故曰“朋亡”也。如此乃可以“得尚于中行”。尚,尤配也。“中行”,谓五。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包荒用冯河”者,体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秽之物,故云“包荒”也。“用冯河”者,无舟渡水,冯陵于河,是顽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故曰“用冯河”也。“不遐遗”者,遐,远也。遗,弃也。用心弘大,无所疏远弃遗于物。“朋亡”者,得中无偏,所在皆纳,无私于朋党之事,“亡,无也”,故云“朋亡”也。“得尚于中行”者,“中行”谓六五也,处中而行,以九二所为如此。尚,配也,得配六五之中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翟玄曰:荒,虚也。二五相应,五虚无阳,二上包之。荀爽曰:河出于乾,行于地中。阳性欲升,阴性欲承。冯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虽辽远,三体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遗”。荀爽曰:中,谓五。坤为朋,朋亡而下,则二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二以阳刚得中,上应于五;五以柔顺得中,下应于二。君臣同德,是以刚中之才,为上所专任,故二虽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故治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四者处泰之道也。人情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用冯河:泰宁之世,人情习于久安,安于守常,惰于因循,惮于更变,非有冯河之勇,不能有为于斯时也。冯河,谓其刚果足以济深越险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革其弊也,故曰用冯河。或疑:上云包荒,则是包含宽容;此云用冯河,则是奋发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为也。不遐遗:泰宁之时,人心狃于泰,则苟安逸而已,恶能复深思远虑,及于遐远之事哉?治夫泰者,当周及庶事,虽遐远不可遗。若事之微隐,贤才之在僻陋,皆遐远者也,时泰则固遗之矣。朋亡:夫时之既泰,则人习于安,其情肆而失节。将约而正之,非绝去其朋与之私,则不能也,故云朋亡。自古立法制事,牵于人情,卒不能行者多矣。若夫禁奢侈则害于近戚,限田产则妨于贵家,如此之类,既不能断以大公而必行,则是牵于朋比也。治泰不能朋亡,则为之难矣。治泰之道,有此四者,则能合于九二之德,故曰得尚于中行,言能配合中行之义也。尚,配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冯,音凭。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秽,而果断刚决,不遗遐远,而不昵朋比,则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释文云。荒本亦作巟。说文引同。许云水广。虞云大川也。晁氏云。汉易皆作巟彖辞巟河是一事。象数无田秽之荒。作荒始于王弼。按晁说是也。巟河为对文。王弼盖以坤为乱。改作荒。岂知坤为水。巟与河皆坤象也。苞今本作包。唐石经增改作苞。释文亦作苞。二应在五。五坤为大川。为河。言二必上升。有苞括大川。冯涉长河之势。断不以其辽远而不及也。阴以阳为朋。亡往也去也。朋往者。言二必往五。得尚居中正之位也。旧诂因坤水象及朋义失传。故无有得解者。(礼记少仪有亡而无疾。晋语请从此亡。注皆训为去。)


[二爻象传]

象曰:苞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乾降为泰,而得其中,能通天下之情,知天下之用,而不过其当也。朋党何由兴乎,志在其中,不失其治,应之而行,可谓光大已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释“得尚中行”之义。所以包荒、得配此六五之中者,以无私无偏,存乎光大之道,故此包荒。皆假外物以明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在中称包。荒,大川也。冯河,涉河。遐,远;遗,亡也。失位变得正,体坎。坎为大川,为河。震为足。故“用冯河”。乾为远,故“不遐遗”。兑为朋,坤虚无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与五易位,故得上于中行。震为行,故“光大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象举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义。言如此,则能配合中行之德,而其道光明显大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兑为泽,震为萑,陂泽荒秽之象。二之五以阳包阴,包荒也。坎为大川,出乾流坤,行于地中,河之象也。震足,蹈川徒涉也。徒涉曰冯,冯河也,勇于蹈难而不顾者也。二近五,远不遐遗也。阳与阳为朋,二绝其类而去,朋亡也。人狃于泰,政缓法弛之时,当有包含荒秽之量,以安人情。用冯河越险之勇以去弊事,民隐忽于荒,远人材,失于废滞,故戒以不遐遗。近己者爱之,远己者恶之,大公至正,或夺于私昵,故戒以朋亡。四者具,乃得配六五而行中道,所以然者,光明广大,不狭且陋也。六五柔中以下九二,二刚中而配五,坎离日月充满六合而无私照,其道光大如是,则无一物不泰矣。易言道大无所不容者,曰光大,思虑褊狭者,未光,大陋之谓也。时已泰矣,苟浅中不能容之,则轻人才、忽远事、植朋党。好恶不中,不足以厌服人心,天下复入于否。六五曰中以行愿也。九二曰中行中道者,所以存泰也。横渠曰:舜文之治不过是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以光大也。五位尊。故曰光大。


[三爻详解]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乾本上也,坤本下也,而得泰者,降与升也。而三处天地之际,将复其所处。复其所处,则上守其尊,下守其卑,是故无往而不复也,无平而不陂也。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而居不失其正,动不失其应,艰而能贞,不失其义,故“无咎”也。信义诚著,故不恤其孚而自明也,故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也。 天地将各分复之际。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九三无平不陂”至“于食有福”。○正义曰:“无平不陂”者,九三处天地相交之际,将各分复其所处。乾体初虽在下,今将复归于上,坤体初虽在上,今欲复归于下,是初始平者,必将有险陂也。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往而不复者,犹若元在下者而不在上,元在下者而不归下也。“艰贞无咎”者,已居变革之世,应有危殆,只为己居得其正,动有其应,艰难贞正,乃得“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恤,忧也;孚,信也。信义先以诚著,故不须忧其孚信也。信义自明,故于食禄之道,自有福庆也。○注“将复其所处”至“于食有福也”。○正义曰:“将复其所处”者,以泰卦“乾体”在下,此九三将弃三而向四,是将复其乾之上体所处也。泰卦“坤体”在上,此六四今将去四而归向初,复其“坤体”所处也。“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者,天将处上,地将处下,闭而不通,是“天地之将闭”也。所以往前通泰,路无险难,自今巳后,时既否闭,路有倾危,是“平路之将陂”也。此因三之向四,是下欲上也。则上六将归于下,是上欲下也,故云“复其所处”也。“信义诚著”者,以九三居不失正,动不失应,是信义诚著也。“故不恤其孚而自明”者,解“于食有福”,以信义自明,故饮食有福。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陂,倾。谓否上也。平,谓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谓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往,谓消外。复,谓息内。从三至上,体复。终日乾乾,反复道。故“无平不陂,无生不复”。 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虞翻曰:艰,险。贞,正。恤,忧。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艰贞”。坎为忧。故“勿恤”。阳在五孚,险坎为孚,故有孚。体噬嗑食也。二上之五据四,则三乘二。故“于食有福”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三居泰之中,在诸阳之上,泰之盛也。物理如循环,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于泰之盛与阳之将进,而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返者,谓阴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当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如是则可以无咎。处泰之道,既能艰贞,则可常保其泰,不劳忧恤;得其所求也,不失所期。为孚如是,则于其禄食有福益也。禄食谓福祉。善处泰者,其福可长也。盖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恤,忧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艰难守贞,则无咎而有福。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陂倾也。复返也。阳息至三天地分。故曰平。然三居卦终。乾三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言阳至三而盈。将反初成巽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巽陨落故倾)平陂往复。虽相循环。然三本当位。能艰贞自守。必无咎也。坤为忧恤。(临六三云。既忧之无咎。以坤为忧。易林大壮之损云。使母忧叹。以损互坤为忧也。详焦氏易诂。)三临之孚于群阴。故无恤。兑口为食。坤多故曰于食有福。乾为福也。


[三爻象传]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乾下通而泰也,物不可终通,则天道复其上,地道归其下矣。平陂则险矣,有往则复矣。君子见其交会,思其所终,虑患而艰守之,不失其正。则可无咎而全其吉,保食其福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天地际”者,释“无往不复”之义。而三处天地交际之处,天体将上,地体将下,故往者将复,平者将陂。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宋衷曰:位在乾极,应在坤极,天地之际也。地平极则险陂,天行极则还复,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无往不复,言天地之交际也。阳降于下,必复于上;阴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际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为戒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初、二上往四、五复位,坤平衍也,化为山泽,平者陂矣。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往上六,坤复泰将成否,故戒之。观无平不陂则知无往不复矣,九三在天地之际,往者当复,泰者当否,时将大变,唯艰难守贞,确然不动乃无咎,三与上六有孚者也。阴阳失位为忧,忧恤也。三上相易,恤其孚也。天地反复之际,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惧之心,乘隙而动,著信于我,君子应之则大事去矣,祸至于覆其宗。艰贞勿恤,其孚不以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险詖之势,以塞反复之路,自信而已,于食有福矣。兑为口,三阳为福。君子之干禄也,修身俟命,人之信否无以为也。故能永享,安荣与有泰之福。或曰:时运已往,艰贞其如何?曰:天人有交胜之理。关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谟,其与天地终始乎?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广韵际边也。畔也。三应在上。三上居天地之极。极则返始。释平必陂。往必复之故也。宋衷曰。三位在乾极。应在坤极。以极诂际字。最为明晰。乃惠栋李道平等解释宋注。竟从小尔雅谓际者接也。天地际。即天地交接也。岂知乾极坤极,正释际义。际若为交接。与无往不复之义何与哉。失宋义矣。其它更无有能得解者。易理之失传。更甚于易象矣。


[四爻详解]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乾乐上复,坤乐下复,四处坤首,不固所居,见命则退,故曰“翩翩”也。坤爻皆乐下,已退则从,故不待富而用其邻也。莫不与已同其志愿,故不待戒而自孚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六四翩翩”者,四主坤首,而欲下复,见命则退,故翩翩而下也。“不富以其邻”者,以,用也。“邻”谓五与上也。今己下复,众阴悉皆从之,故不待财富而用其邻。“不戒以孚”者,邻皆从己,共同志愿,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从已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二五变时,四体离飞,故“翩翩”。坤虚无阳,故“不富”。兑西震东,故称“其邻”。三阴乘阳,不得之应。《象》曰:“皆失实也。”不戒以孚。 虞翻曰:谓坤。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来孚邑,故“不戒以孚”。二上体坎,中正。《象》曰:“中心愿也。”与比邑人不诫同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六四处泰之过中,以阴在上,志在下复,上二阴亦志在趋下。翩翩,疾飞之貌。四翩翩就下,与其邻同也。粼,其类也,谓五与上。夫人富,而其类从者,为利也。不富而从者,其志同也。三阴皆在下之物,居上乃失其实,其志皆欲下行,故不富而相从,不待戒告而诚意相合也。夫阴阳之升降,乃时运之否泰,或交或散,理之常也。泰既过中,则将变矣。圣人于三,尚云艰贞则有福,盖三为将中,知戒则可保。四已过中矣,理必变也,故专言始终反复之道。五,泰之主,则复言处泰之义。

《周易本义》(宋·朱熹)

已过乎中,泰已极矣,故三阴翩然而下复,不待富而其类从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其占为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当戒也。阴虚阳实,故凡言不富者,皆阴爻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震为飞。故曰翩翩。坤虚。故曰不富。以与也。震为邻。以其邻不戒以孚者。言四及五上。皆有应予。下孚于阳也。阴得阳应必吉。故曰不戒以孚。戒告诫也。震飞之象。易林屡用之。同人之坎云。出于幽谷。飞上乔木。以坎互震为飞也。证之易明夷初九云。明夷于飞。易即以震为飞。旧解以离为飞。若泰无离象也。


[四爻象传]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物各归本也,隂阳之情皆相求也。四所以下者,非顾其阳,自乐其归,不赖阳之治也。与其衆同志,翩翩,轻举不富邻而自备不戒,约而自孚,皆乘中心之愿而行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皆失实”者,解“翩翩不富”之义,犹众阴皆失其本实所居之处,今既见命,翩翩乐动,不待财富,并悉从之,故云“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者,解“不戒以孚”之义,所以不待六四之戒告,而六五、上六,皆以孚信者,由中心皆愿下复,故不待戒而自孚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宋衷曰:四互体震,翩翩之象也。阴虚阳实,坤今居上,故言“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九家易》曰: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阴得承阳,皆阳心之所愿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翩翩,下往之疾。不待富而粼从者,以三阴在上,皆失其实故也。阴本在下之物,今乃居上,是失实也。不待告戒而诚意相与者,盖其中心所愿故也。理当然者天也,众所同者时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阳实为富,阴虚为贫,以用也邻,五与上也。阳必求阴,阴必求阳,阴阳之情也。三阳在下,上与三阴相应,故阴得其主而安于上。君子在内,小人安于外之象也。三阳相率而往,三阴失实,各复其所,故翩翩然下之,初六成巽,巽为鸡,而五与上亦从之而复,不富而用其邻也。不富者,失实也,翩翩者,回翔而后下之意。譬如叶坠井中,翩翩而下,以井气扶之也。君子初去位,小人犹有顾忌,君子尽去,然后飞扬矣。君子有益于世如此,可使一日去位乎?兑口,戒也。上下相应,孚也。君子往则小人来,兑象毁,不戒以孚也。不正之间,独行正者,君子之愿也。众正之间而行不正者,小人之愿也。愿皆出于中心,而分君子小人者,正不正之间耳。是以君子艰贞,圣人言此明天地将闭,上下各复其所,虽有圣智,莫能止也。易传曰:理当然者,天也,众所同也。泰既过中则变矣。

《周易本义》(宋·朱熹)

阴本居下,在上为失实。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心志。(按益九五云有孚惠心。以互坤为心也。否初象云志在君也。以坤为志也。易林以坤为心志。证尤多。旧解皆以坎为心志。自得此象。凡易言心志者。始皆得解。)中心愿者。言阴喜应阳也。阳为实。失实。言无阳。


[五爻详解]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妇人谓嫁曰“归”。“泰”者,阴阳交通之时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降身应二,感以相与,用中行愿,不失其礼。“帝乙归妹”,诚合斯义。履顺居中,行原以祉,尽夫阴阳交配之宜,故“元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六五”至“以祉元吉”。○正义曰:“帝乙归妹”者,女处尊位,履中居顺,降身应二,感以相与,用其中情,行其志愿,不失于礼。爻备斯义者,唯帝乙归嫁于妹而能然也。故作《易》者,引此“帝乙归妹”以明之也。“以祉元吉”者,履顺居中,得行志愿,以获祉福,尽夫阴阳交配之道,故大吉也。○注“妇人谓嫁曰归”。○正义曰:“妇人谓嫁曰归”,隐二年《公羊传》文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五者,帝位,震象称乙,是为帝乙。六五以阴处尊位,帝者之姊妹。五在震后,明其为妹也。五应于二,当下嫁二。妇人谓嫁曰归。故言“帝乙归妹”。谓下居二,以中和相承,故“元吉”也。 虞翻曰:震为帝,坤为乙。帝乙,纣父。归嫁也。震为兄,兑妹,故嫁妹。祉,福也。谓五变体离,离为大腹,则妹嫁而孕,得位正中,故“以祉元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史谓汤为天乙,厥后有帝祖乙,亦贤王也;后又有帝乙。多士曰:“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称帝乙者,未知谁是。以爻义观之,帝乙,制王姬下嫁之礼法者也。自古帝女,虽皆下嫁,至帝乙然后制为礼法,使降其尊贵,以顺从其夫也。六五以阴柔居君位,下应于九二刚明之贤。五能倚任其贤臣而顺从之,如帝乙之归妹然,降其尊而顺从于阳,则以之受扯,且元吉也。元吉,大吉而尽善者也,谓成治泰之功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以阴居尊,为泰之主。柔中虚己,下应九二,吉之道也。而帝乙归妹之时,亦尝占得此爻。占者如是,则有祉而元吉矣。凡经以古人为言,如高宗、箕子之类者,皆放此。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震为帝。坤贞乙。故曰帝乙。兑为妹。震为归。妇人谓嫁曰归。归妹谓嫁妹也。正中爻震兑象也。祉福也。以祉元吉者。言二升五。五来二。(来二即归)各当其位。永为俪耦。故元吉也。象释曰中以行愿。即谓五愿归居二也。帝乙或谓为成汤。或谓为纣父。


[五爻象传]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隂居贵盛而委质于二,静而无为,居贵有祉,理得于中。愿心而行,非权之逼也。忘巳而与能,圣人之道也。故元吉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中以行愿”者,释“以祉元吉”之义,正由中顺,行其志愿,故得福而元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五下于二,而得中正,故言“中以行愿”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所以能获祉福且元吉者,由其以中道合而行其志愿也。有中德,所以能任刚中之贤,所听从者皆其志愿也。非其所欲,能从之乎?

《汉上易传》(宋·朱震)

史谓汤为天乙,又有帝祖乙,有帝乙,阳虎谓帝乙,为微子之父,而子夏谓帝乙归妹,汤之归妹也。汤一曰天乙,京房载汤归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而夫必以礼义,则帝乙汤也。五君位,乾九二居之,帝也。帝,天德也。女以嫁为归,震为长男,兑为少女,由长男言之妹也。六五降其尊位,下交九二,帝乙归妹之象也。五以柔中下交九二,刚明之贤而顺从之。九二复以刚中上交于五,而其道上行,五以是成治泰之功,则以中道致福,而获元吉也。故曰以祉元吉,祉,福也,元吉者,吉之至善也。夫上交于五者,岂唯九二之愿,亦六五之愿。二五道行,君臣并吉,非其愿乎?故曰中以行愿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五位尊。故曰元吉。中以行愿。即谓五愿归二也。


[六爻详解]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是故“城复子隍”,卑道崩也。“勿用师”,不烦攻也。“自邑告命,贞吝”,否道已成,命不行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上六城复于隍”至“自邑告命贞吝”。○正义曰:“城复于隍”者,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犹若“城复于隍”也。《子夏传》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今上下不交,臣不扶君。君道倾危,故云“城复于隍”。此假外象以喻人事。“勿用师”者,谓君道已倾,不烦用师也。“自邑告命贞吝”者,否道己成,物不顺从,唯于自已之邑而施告命,下既不从,故“贞吝”。○注“卑道崩也”。○正义曰:“卑道崩也”者,卑道向下,不与上交,故卑之道崩坏,不承事于上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否艮为城,故称城坤为积土。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今泰反否,乾坏为土,艮城不见,而体复象,故“城复于隍”也。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虞翻曰:谓二,动时体师。阴皆乘阳,行不顺,故“勿用师”。坤为自邑,震为言,兑为口,否巽为命。今逆陵阳,故“自邑告命”。命逆不顺,阴道先迷,失实远应,故“贞吝”。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掘隍土积累以成城,如治道积累以成泰。及泰之终,将反于否,如城土颓圮,复反于隍也。上,泰之终,六以小人处之,行将否矣。勿用师:君之所以能用其众者,上下之情通而心从也;今泰之将终,失泰之道,上下之情不通矣,民心离散,不从其上,岂可用也?用之则乱。众既不可用,方自其亲近而告命之,虽使所告命者得其正,亦可羞吝。邑,所居,谓亲近,大率告命必自近始。凡贞凶贞吝,有二义:有贞固守此则凶吝者,有虽得正亦凶吝者。此不云贞凶,而云贞吝者,将否而方告命,为可羞吝,否不由于告命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复,房六反。下同。泰极而否,城复于隍之象。戒占者不可力争,但可自守,虽得其贞,亦不免于羞吝。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复覆通。诗陶复陶穴。说文引作覆。是其证。艮为城。兑为隍。城池也。三至上艮覆。正当兑泽。故曰城覆于隍。九家云。城覆于隍。国政崩也。崩即谓艮覆。京房于复卦。朋来无咎。朋作崩。与此义同也。又易林归妹之泰云。倾夺我城。使家不宁。城倾。即谓泰三至上艮覆。释此爻也。坤为师。震为言。为告命。坤阴下降主退。故曰勿用。吴先生曰。邑挹之省文。挹损也。言自挹损其告命。如复世之下诏罪己也。贞吝。言卜问不吉。泰极将返否故也。


[六爻象传]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堑隍以为城,取下以为上也。其终则复隍矣。下为上使者,通其志也。终不能通,命乱者也。以之用衆,衆不从也。以之告邑,命不行也。犹以为正也,终惜已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其命乱”者,释“城复于隍”之义。若教命不乱,臣当辅君,犹土当扶城。由其命错乱,下不奉上,犹上不陪城,使复于隍,故云“其命乱”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乾当来上,不可用师而拒之也。自邑者,谓从坤性而降也。告命者,谓下为巽,宣布君之命令也。三阴自相告语,俱下服顺承乾也。城复于隍,国政崩也。坤为乱,否巽为命,交在泰上,故“其命乱也”。崔觐曰:物极则反,故不终通而否矣,所谓“城复于隍”者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城复于隍矣,虽其命之,乱不可止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上六治极而乱,以一卦言之,阙土为隍,积而成城。泰兑之象,城高而坠,复归于隍,泰反为否也。师众也,坤为众,城复于隍,则天地闭塞,君失其民,故勿用师。邑,二也,巽为命,泰兑口为告,坤为乱,四之初成巽,告命也。五之二,自邑告命也。上之三成坤,其命乱也。当是时,虽九五正其道,不行于下,贞吝也。虽自邑,人人而告谕之其命,曰乱不可正矣。盖泰之方中,君臣同心,乃可以治,泰过此则变,必至于大乱而后己。

《周易本义》(宋·朱熹)

命乱故复否,告命,所以治之也。治,平声。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乱。其命乱者。言泰极返否。为天地自然之命运。无可避免。此命字与告命异。诸家混同之。非。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泰卦 地天泰 易经泰卦 周易泰卦 地天泰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