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百家集解

易经百家集解:临卦详解,地泽临卦名、卦画、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及临卦象数理占。


[卦辞详解]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临元亨”至“有凶”。○正义曰:案《序卦》云:“临,大也。”以阳之浸长,其德壮大,可以监临于下。故曰“临”也。刚既浸长,说而且顺,又以刚居中,有应于外大,得亨通而利正也,故曰“元亨利贞”也。“至于八月有凶”者,以物盛必衰,阴长阳退,临为建丑之月,从建丑至于七月建申之时,三阴既盛,三阳方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故八月有凶也。以盛不可终保,圣人作《易》以戒之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阳息至二,与遁旁通。刚浸而长,乾来交坤,动则成乾,故“元、亨、利、贞”。 虞翻曰:与遁旁通,临消于遁,六月卦也。于周为八月。遁弑君父,故“至于八月有凶”。荀公以兑为八月,兑于周为十月。言八月,失之甚矣。 郑玄曰:临,大也。阳气自此浸而长大,阳浸长矣。而有四德,齐功于乾,盛之极也。人之情盛则奢淫,奢淫则将亡,故戒以凶。临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当文王之时,纣为无道,故于是卦为殷家著兴衰之戒,以见周改殷正之数云。临自周二月用事,讫其七月,至八月而遁卦受之,此终而复始,王命然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以卦才言也。临之道,如卦之才,则大亨而正也。二阳方长于下,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于盛也。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而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临,进而凌逼于物也。二阳浸长以逼于阴,故为临。十二月之卦也。又,其为卦,下兑说,上坤顺。九二以刚居中,上应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于正。然至于八月,当有凶也。八月,谓自《复》卦一阳之月,至于《遯》卦二阴之月,阴长阳遯之时也。或曰,八月,谓夏正八月,于卦为观,亦临之反对也。又因占而戒之。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释诂。临视也。毁梁哀七年。有临天下之言焉。注。临抚有之也。卦以震君临四阴。正抚有也。故曰临。临辟丑。阳息卦。故曰元亨。左传云。不行之谓临。行而不已。则至八月而凶矣。故又曰利贞。言利于贞定也。月卦始子复。至未遁正八月。故郑陆虞皆以八月为遁。而虞氏以杀君父说凶义则非。杀君父皆否遁所同有。胡独八月凶乎。按易林恒之临云。神之在丑。破逆为咎。不利西南。商人休止。临辟丑。震为神。故曰神之在丑。乃行至未而破丑。故曰破逆为咎。又按汉书翼奉传。平昌侯三来见臣。皆以正日加邪时。孟康曰。谓乙丑之日。丑为正。日加未而来。未破丑。故曰邪时。陆绩易传至于八月凶注曰。建丑至未也。八遁亦以未破丑说凶义。徒以弑君父为说。何以辞于其它消卦乎。几易言八月七日。皆言爻数。后儒往往以殷正周正为说。皆梦吃语也。


[彖辞详解]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隂阳迭盛,天道成焉。阳长而万物生,君子之道行,小人望之而服也。刚长正以应,说而顺之,大亨,以正也。夫物有长也,必有代也。阳虽维隂,至于隂盛则不复维矣。君子当其时,内惕而不自得焉。观时之消息也。临代坤之二也。极六位而隂及代之矣。数之变也。凶其乆乎。月隂之物来,代阳也,故八月凶。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阳转进长,阴道日消,君子日长,小人日忧,“大亨以正”之义。 八月阳衰而阴长,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故曰“有凶”。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彖》曰”至“天之道也”。○正义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者,此释卦义也。凡诸卦之例,说而顺之,下应以“临”字结之。此无“临”字者,以其刚中而应,亦是“临”义,故不得于刚中之上而加“临”也。“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者,天道以刚居中而下,与地相应,使物大得亨通而利正,故《乾卦》“元、亨、利、贞”。今此《临》卦,其义亦然,故云“天之道也”。
[疏]“至于八月”至“久也”。○正义曰:证“有凶”之义,以其阳道既消,不可常久,故“有凶”也。但复卦一阳始复,刚性尚微,又不得其中,故未有“元亨利贞”。泰卦三阳之时,三阳在下,而成乾体,乾下坤上,象天降下,地升上,上下通泰,物通则失正,故不具四德。唯此卦二阳浸长,阳浸壮大,特得称临,所以四德具也。然阳长之卦,每卦皆应“八月有凶”。但此卦名临,是盛大之义,故于此卦特戒之耳。若以类言之,则阳长之卦,至其终末皆有凶也。○注“八月”至“有凶”。○正义曰:云“八月”者,何氏云:“从建子阳生至建未为八月。”褚氏云:“自建寅至建酉为八月。”今案:此注云“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宜据否卦之时,故以临卦建丑,而至否卦建申为八月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刚,谓二也。兑为水泽,自下浸上,故“浸而长”也。 虞翻曰:说,兑。顺,坤也。刚中,谓二也。四阴皆应之,故曰“而应”。大享以正,谓三动成乾。天得正为泰,天地交通。故“亨以正,天之道也”。 蜀才曰:此本坤卦。刚长而柔消,故“大亨利正”也。 案:临十二月卦也。自建丑之月,至建申之月,凡历八月,则成否也否则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是至于八月有凶,斯之谓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浸,渐也。二阳长于下而渐进也。下兑上坤,和说而顺也。刚得中道而有应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刚正而和顺,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以此临人,临事,临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兑为说,说乃和也。夬彖云:决而和。临,二阳生,阳方渐盛之时,故圣人为之戒云:阳虽方长,然至于八月,则消而凶矣。八月,谓阳生之八月。阳始生于复,自复至遁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阴长而阳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阴阳之气言之,则消长如循环,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则阳为君子,阴为小人,方君子道长之时,圣人为之诫,使知极则有凶之理而虞备之,常不至于满极,则无凶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刚自复浸,浸以长大而后有临,一气不顿进。兑为泽,三四五进而不已,浸长也。临,以大临小,其进非一日而大,大则小者自顺,此临之时也,故曰临。兑说坤顺,说而顺其民也。九二刚中,六五应乎外,则说而顺者,非苟说之顺乎理也。临之道成而大亨矣。然其端始于复之初九,刚反动于初正也,浸长而之九二,大者亨以正,故亨。造端不正,其能大亨乎?此临之道也。夫天之道,刚始于子,进而至临,又进而至泰,然后万物通亦以正也。故曰元亨利贞。 彖曰“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之道,言乾也,至于八月有凶,戒进之不已也。阴阳消长,循环无穷,自子至未,八月而二阴长,阴长阳衰,其卦为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不可以久。不直曰凶者,有凶之道,圣人阖小人,闢君子,凶未必至。 范长生以八月为否,误也。周正建子,刘牧曰:遯之六二消,临之九二。卦略曰:临刚长则柔微,柔长故刚遯是也。临在复泰之中,方长而戒之,不俟乎极也。故尧舜禹三圣人相戒,必于临民之初,过此则无及已。在卦气为十二月,故太玄准之以狩。

《周易本义》(宋·朱熹)

长,丁丈反。以卦体释卦名。说,音悦。又以卦德、卦体言卦之善。当刚长之时,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言虽天运之当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通消卦。故曰不久。


[大象详解]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泽上有地,地取润于泽。刚临于柔,小人取,则于君子思其敎,周而无已也。则能保民安衆而应其无疆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相临之道,莫若说顺也。不恃威制,得物之诚,故物无违也。是以“君子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至“无疆”。○正义曰:“泽上有地”者,欲见地临于泽,在上临下之义,故云“泽上有地”也。“君子以教思无穷”者,君子于此临卦之时,其下莫不喜说和顺,在上但须教化,思念无穷巳也,欲使教恒不绝也。“容保民无疆”者,容谓容受也。保安其民,无有疆境,象地之阔远,故云“无疆”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泽卑地高,高下相临之象也。 虞翻曰:君子,谓二也。震为言,兑口讲习。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坤为思,刚浸长,故“以教思无穷”。容,宽也。二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坤为容,为民,故“保民无疆”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泽之上有地,泽岸也,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为临也。君子观亲临之象,则教思无穷,亲临于民,则有教导之意思也。无穷,至诚无也。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无疆,广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广大之意,故为无穷无疆之义。

《汉上易传》(宋·朱震)

水,天下之至柔也,以土制水,宜若易者。然迫之以险隘,奔溃四出坏之而后已,居之以宽大则畜而为泽矣。君子之于民也亦然。临之以势,势有尽也,亲之以教,教无穷也,是以忘有尽之势,思无穷之教,教思无穷,则待之非一日也。故包容之保有之而无疆。无疆者,坤德也,厚之至也。三代之民不忘乎先王之泽者,教之也。三代而下,一决则横流而不可复者,临之以势也。说卦以坎为盗,兑为少女,大象以泽为民,何也?曰:善保之则吾民也,坎非坤,众能为盗乎?易传曰:无穷至诚,无斁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思,去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事。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震兑皆为言。故曰教思无穷。坤为民。震为仁。故曰容保民。坤广大。故曰无疆。


[初爻详解]

初九:咸临,贞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咸”感也。感,应也。有应于四,感以临者也。四履正位,而已应焉,志行正者也。以刚感顺,志行其正,以斯临物,正而获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咸,感也。有应于四,感之而临,志行得正,故“贞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咸,感也。得正应四,故“贞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咸,感也。阳长之时,感动于阴。四应于初,感之者也,比他卦相应尤重。四,近君之位。初得正位,与四感应,是以正道为当位所信任,得行其志,获乎上而得行其正道,是以吉也。他卦初上爻不言得位失位,盖初终之义为重也。临则以初得位居正为重。凡言贞吉,有既正且吉者,有得正则吉者,有贞固守之则吉者,各随其事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卦唯二阳,徧临四阴,故二爻皆有咸临之象。初九刚而得正,故其占为贞吉。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咸感也。初二爻皆有应。故皆曰咸临。贞卜问也。


[初爻象传]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四为我应,能感柔也。则制之自我矣。岂肆其志哉。感其从正者也。故得吉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咸临贞吉,志行正”者,释“咸临贞吉”之义。四既履得正位,己往与之相应,是己之志意行而归正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阳始咸升,以刚临柔。得其正位而居,是吉。故曰:“志行正”。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所谓贞吉,九之志在于行正也。以九居阳,又应四之正,其志正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以大临小者,临之道,以上临下者,临之位,故诸爻位以上为临。五者,临之尊位也,初九、六五非应也。初处下而说,五自应之初。兑体之五成艮,山泽相感之象,咸,徧感也,无心相感也,故曰咸临。初九正,正其始也,初与四为正应,然之四不正五,感之动而上行,则正位以临其民,而万物正矣。舜德升闻岂有心乎?有心则凶,不正亦凶,故曰贞吉。初九,其始正者,非一日正也。古之人正其心及感之而动,举斯心以加诸彼志,行正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志。应在坤。皆当位。故曰志行正。


[二爻详解]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有应在五,感以临者也。刚胜则柔危,而五体柔,非能同斯志者也。若顺于五,则刚德不长,何由得“吉无不利”乎?全与相违,则失于感应,其得“咸临,吉无不利”,必未顺命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咸临吉”者,咸,感也。有应于五,是感以临而得其吉也。“无不利”者,二虽与五相应,二体是刚,五体是柔,两虽相感,其志不同。若纯用刚往,则五所不从,若纯用柔往,又损已刚性,必须商量事宜,有从有否,乃得“无不利”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得中多誉。兼有四阴。体复初。元吉。故“无不利”。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二方阳长而渐盛,感动于六五中顺之君,其交之亲,故见信任,得行其志,所临吉而无不利也。吉者已然,如是故吉也。无不利者将然,于所施为,无所不利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刚得中而势上进,故其占吉而无不利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承遇阴则通。故曰无不利。


[二爻象传]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刚浸而长,履位得中,有其德而能感。五以从已也。则五顺于二,二未尽顺于五也。尊而顺,刚德日崇,故无不利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未顺命”者,释“无不利”之义。未可尽顺五命,须斟酌事宜,有从有否,故得“无不利”也。则君臣上下献可替否之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阳感至二,当升居五,群阴相承,故“无不利”也。阳当居五,阴当顺从,今尚在二,故曰“未顺命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未者,非遽之辞。孟子: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又云:“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史记》侯赢曰:“人固未易知。”古人用字之意皆如此,今人大率用对“已”字,故意似异,然实不殊也。九二与五感应以临下,盖以刚德之长,而又得中,至诚相感,非由顺上之命也,是以吉而无不利。五顺体而二说体,又阴阳相应,故象特明其非由说顺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二有刚中之德而应五,动而正,吉,无不利。无心于临,五自感之,二之五成艮,泽山象也,故亦曰咸临。九居二有不利,然处下而说,曰「吉,无不利」者,以未顺命也。九二,待时者也,二至四有伏巽,巽为命,坤顺也。易传曰:未者,非遽然之辞。孟子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亦非遽然之辞也。夫初九有应而不应,九二有应而未顺,君子之乐王天下有不与存焉,临非君子之所乐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二必升五。得尚于中行。而卦以不利为义。故曰未顺命。


[三爻详解]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甘者,佞邪说媚不正之名也。履非其位,居刚长之世,而以邪说临物,宜其“无攸利”也。若能尽忧其危,改修其道,刚不害正,故“咎不长”。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甘临”者,谓甘美谄佞也。履非其位,居刚长之世,而以邪说临物,故“无攸利”也。“既忧之无咎”者,既,尽也。若能尽忧其危,则刚不害正,故“无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兑为口,坤为土,土爰稼穑作甘。兑口衔坤,故曰“甘临”。失位乘阳,故“无攸利”。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三居下之上,临人者也。阴柔而说体,又处不中正,以甘说临人者也。在上而以甘说临下,失德之甚,无所利也。兑性既说,又乘二阳之上,阳方长而上进,故不安而益甘,既知危惧而忧之,若能持谦守正,至诚以自处,则无咎也。邪说由己,能忧而改之,复何咎乎?

《周易本义》(宋·朱熹)

阴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为以甘说临人之象。其占固无所利,然能忧而改之,则无咎也。勉人迁善,为教深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说文。甘美也。三独近二。阴顺阳。言甘于顺二也。然不当位。无应。故无所利。坤为忧。知无所利而优之。故无咎也。


[三爻象传]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既忧之,咎不长也。隂以居上,柔接以临之,甘辞以说之,失其正也。下有其人,而悟其非道,而能忧之,则咎不长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既忧之,咎不长”者,能尽忧其事,改过自脩,其咎则止,不复长久,故“无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言三失位无应,故“忧之”。动而成泰,故“咎不可长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阴柔之人,处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复乘二阳,是处不当位也。既能知惧而忧之,则必强勉自改,故其过咎不长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六三有临下之位,而无临下之德,柔不当位,以口说人,甘临也。若当位则不言而信,何俟于说人乎?子朝之文辞,新室之姦言,内不足也,处则不当之,上则不应,无攸利也。虽甘临,能无咎乎?阳浸长,自下进,宜忧也。六三知处不当位,能下九二之贤,降尊接卑,二三相易成坎,坎为加忧。阴阳失位既忧之,又加忧则正,正则无咎。夫咎岂长哉?在我而已,二至四有伏巽,巽为长,二三相易,巽变坎,故曰既忧之,咎不长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不长谓不久。


[四爻详解]

六四:至临,无咎。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顺应阳,不忌刚长,而乃应之,履得其位,尽其至者也。刚胜则柔危,柔不失正,乃得“无咎”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履顺应阳,不畏刚长,而巳应之,履得其位,能尽其至极之善而为临,故云“至临”。以柔不失正,故“无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至,下也。谓下至初,应当位,有实,故“无咎”。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四居上之下,与下体相比,是切临于下,临之至也。临道尚近,故以比为至。四居正位,而下应于刚阳之初,处近君之位,守正而任贤,以亲临于下,是以无咎,所处当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处得其位,下应初九,相临之至,宜无咎者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虞翻曰:至下也。谓下应初。当位有实。故无咎。


[四爻象传]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应于初,则刚之。敎而守当其位,尽柔之道,临之至也。无忧邪之,咎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释“无咎”之义。以六四以阴所居得正,柔不为邪,位当其处,故无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四与二同功,欲升二至五,已得承顺之,故曰“至临”也。阳虽未乘,处位居正,故得“无咎”。是位当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居近君之位,为得其任;以阴处四,为得其正;与初相应,为下贤;所以无咎,盖由位之当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临以大临小,四居下之上,为五所任而比于下,得君而近民者也。临道尚近,临之至也,以阴处四为得正,体坤为处顺,与初相应为下贤,得君近民而又兼此三者,所以无咎。此无他,位正德当也。故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五爻详解]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于尊位,履得其中,能纳刚以礼,用建其正,不忌刚长而能任之,委物以能而不犯焉,则聪明者竭其视听,知力者尽其谋能,不为而成,不行而至矣。“大君之宜”,如此而已,故曰“知临大君之宜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处于尊位,履得其中,能纳刚以礼,用建其正,不忌刚长而能任之”,故“聪明者竭其视听,知力者尽其谋能”,是知为临之道,大君之所宜以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五者,帝位。大君,谓二也。宜升上居五位,吉。故曰“知临,大君之宜”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五以柔中顺体,居尊位,而下应于二刚中之臣,是能倚任于二,不劳而治,以知临下者也。夫以一人之身,临乎天下之广,若区区自任,岂能周于万事?故自任其知者,适足为不知。惟能取天下之善,任天下之聪明,则无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则其知大矣。五顺应于九二刚中之贤,任之以临下,乃己以明知临天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

《周易本义》(宋·朱熹)

知,音智。以柔居中,下应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知音智。言宜知几也。震为大君。象失传。详焦氏易诂九二震主交。应在五。二五相上下。皆当位。故曰大君之宜。言二宜升五也。


[五爻象传]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二以刚长,五能感而从焉,知之以能,授之以政,可谓智矣。大君之宜,能临天下者,如此矣。行能得其中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释“大君之宜”,所以得宜者,止由六五处中,行此中和之行,致得“大君之宜”,故言“行中之谓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二者处中,行升居五,五亦处中,故曰“行中之谓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君臣道合,盖以气类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任刚中之贤,得大君之宜,成知临之功,盖由行其中德也。人君之于贤才,非道同德合,岂能用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兼天下之明而不自用者,知也。五处尊位,虚中而纳二,五二相易成坎,坎为水,内景知也。兼九二之明而不自用其明,阳为大,此大君用天下之明以临天下,于临之义为宜。相易而正,正则吉,故曰「知临,大君之宜,吉」。所谓大君之宜者,行中之谓也。二以刚中上行,五以柔中下行,上下相交,五兼二而用之,上下行中道也。不交则明何由生,义何由明?故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王弼曰:聪明者,竭其视听,智力者,尽其谋能。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二五皆中位。故曰行中。知临者。言宜知几。与二相上下也。


[六爻详解]

上六:敦临,吉,无咎。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坤之极,以敦而临者也。志在助贤,以敦为德,虽在刚长,刚不害厚,故“无咎”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敦,厚也。上六处坤之上,敦厚而为临,志在助贤,以敦为德,故云“敦临,吉”。虽在刚长,而志行敦厚,刚所以不害,故“无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上应于三,欲因三升二,过应于阳,敦厚之意,故曰:“敦临吉无咎”。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上六,坤之极,顺之至也,而居临之终,敦厚于临也。与初二虽非正应,然大率阴求于阳,又其至顺,故志在从乎二阳,尊而应卑,高而从下,尊贤取善,敦厚之至也,故曰敦临,所以吉而无咎。阴柔在上,非能临者,宜有咎也。以其敦厚于顺刚,是以吉而无咎。六居临之终,而不取极义,临无过极,故止为厚义。上,无位之地,止以在上言。

《周易本义》(宋·朱熹)

居卦之上,处临之终,敦厚于临,吉而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阳息即至三。上稍止即有应。故曰敦临。敦与屯与顿皆通。有止意待意。义详复卦。言稍待即有应。故曰志在内。内谓三也。故复五六亦曰敦复。言五少迟。阳即息至二。有应。与此同也。旧解训敦为厚。非。


[六爻详解]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四五皆应于阳,上为至顺,亦归而从之,逺而志于阳,厚于君子之道,顺时知机,吉。又何咎哉。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释“敦临吉”之义。虽在上卦之极,志意恒在于内之二阳,意在助贤,故得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志在升二也。阴以阳为主。故志在内也。崔觐曰:言德业大者,可以观政于人,故受之以观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志在内,应乎初与二也。志顺刚阳而敦笃,其吉可知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上六临之极,极则穷,变而通之,其敦临乎。上与二非正应,而阴必求阳,志在乎内者,处临之极,非内有贤人之助,不能资其临。下之道,尊贤取善,以刚益柔,厚之至也。故曰「敦临」,坤厚也。二之上成艮,为笃实。厚而笃实,敦之象。天正则吉,无咎。上二相易而曰吉,曰无咎者,得九二之助,然后上安其位,临道不穷。安其位,所谓吉不穷,所谓无咎,故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易传曰:临阴柔在上,非能临者,宜有咎。以其厚于顺刚,则无咎。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言顿止之故。因阳息即至三。有应也。易之道贵将来。将来有应。故吉。不然内无应。何吉之有。凡云志在内。志在外者。皆谓应爻。九家谓志在二升五。清儒皆宗之。由误解敦字故也。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临卦 地泽临 易经临卦 周易临卦 地泽临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