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应用

道、神、德、行的理想人格:《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概言之,是论天道地道人道

“道、神、德、行”的理想人格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概言之,是论“天道”“地道”“人道”。

其所论的天道、地道,闻述的是宇宙的普遍法则的哲学的一服方法,但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确立人道。即依据天道、地道来閘明人道,“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纪盷等:《四库全书总目 • 易类》)。

“人道”在《周易》中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儒家的道德说教,而是规定了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应取的基本态度,论述了人在不同环境中应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举止,即人应有的人格。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何谓人格?简单说,就是人所以为人的品行。它是每个人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的总和。《周易》的“人道”,正是论述的人格问题,亡为后人勾画了一个典型的理想人格图式。

道、神、德、行的理想人格:《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概言之,是论天道地道人道

一般来讲,《周易》把理想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上的理想人格,即“圣人”,他是尽善尽美的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千百年也出不了几个。另一类是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他是比较完美的人,是较高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我努力即可以达到。理想人格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榜样力量。因为,它具有一个群体或民族共同认同的道德情操、卓越人才和精神力量。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阐发了他的理想人格论。他认为人类中确有少数理想人格(精英人才)存在,而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这种成为精英的潜力,但绝大多数并没有发挥出来。其结论是只要精心培养,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理想人格的人。这样,就填平了一般人与理想人格之间的鸿沟,使大多数“小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就这一点来看,他比《周易》把“小人”与“君子”截然分开要高明得多。但他并未区分观念上的理想人格和现实中的理想人格,使人们仍然把握不住现实中理想人格的特征和努力方向,倒是数千年前的古人看得更准确一些。

《系辞•上》说:“(《周易》)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祜神矣”“酬酢”即应对,“祜”即助。此句是说道、神、德、行可以应对万物万事之求,祜助神化之功。《周易》正是从“道、神、德、行”四个方面去啊发理想人格的。

道、神、德、行的理想人格:《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概言之,是论天道地道人道

“道”构成了理想人格的本体论基础。“道”是人思想、言行的最后依据,是理想人格的精神根源。在《周易》看来,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现实的具体的东西并不具备永恒的价值,只有“道”才是普遍水恒地存在,永远发挥作用。“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是指宇宙的基本法则。人们只有在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变化,并效法它而与之合流,才能使其生命、生活具有水恒的、绝对的价值,使其人格变得无比高大完美。因此,《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就指明丁理想人格与天地之道的一致性,也显示了它超凡脱俗的神圣品性。同时,为避免把理想人格描绘成狹隘的道德家,《周易》极为推崇形而上之道,强调对它要“极深而研几”“精义人神”,主张凭借易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可见,这里的理想人格是宇宙基本法则的体现者、实行者,而不只是社会既成秩序的维护者和既定行为规范的实行者。《周易》中有不少“顺天命”“顺天休命“之辞,其基本含义不是命定论,而是指顺应或服从宇宙法则和自然秩序,这是理想人格首要的行为准则。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天道 地道 人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