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知识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奇门遁甲入门必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阴阳对应。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二是阴阳互根。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联系。

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比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三是阴阳消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附长。四是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人在持续高烧的情況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医学认为,疾病可以由寒转热,由热转寒,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由实转虚,因虚至实,都是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具有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病理现象,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认为,阴阳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在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运动之中,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状态。若某种原因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就会产生病理变化。人体患病后,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均可以用阴阳的观点加以概括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诊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中医的理论,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而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辨证明确就能加以论治这样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即使是一个普通感冒的病人,以阴阳的观点来辨别表里、寒热,才能按病情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中医论阴阳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工具虽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也基本符合当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中医 阴阳 奇门遁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