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上经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注释:

译文:《象传》说:上六“谦虚名声远闻”,是说其心志尚未完全实现;“可以带兵作战”,是说只征讨四旁都邑。

注释: ①志未得:上六位高谦极,足以感化众人;但毕竟还有骄逆不顺者,故其安定“天下”之志尚未完全实现。《折中》其志未得者,乃未能遂其大同之心。”

说明: 上六有“鸣谦”之德,顺从者必众,背逆者必寡,这是利于“行师、征邑国”的重要条件。朱熹曰:“谦极有闻,人之所与,故可用行师。”(《本义》)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上虽应叁,二近相与,故中心未得也。徒声鸣而已。然正应无争,辞谦无怨,是以外助也。分衆受命,纔堪征邑国而已,非不利者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鸣谦”至“征邑国也”。○正义曰:“志未得”者,释“鸣谦”之义也。所以但有声鸣之谦,不能实争立功者,以其居在于外,其内立功之志,犹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者,释“行师征邑国”之意。《经》言“利用”,《象》改“利”为“可”者,言内志虽未得,犹可在外兴行军师征邑国也。○注“动之所起兴于利者也”。○正义曰:“动之所起兴于利”者,凡人若不见利,则心无所动。今动之所以起者,见利乃动,故云“兴于利”也。“饮食必有讼,讼必有众起”者,欲明为利乃有动,动而致讼,讼则起兵。故《序卦》“需”为饮食,饮食必有讼,故需卦之后次讼卦也。争讼必兴兵,故讼卦之后次师卦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阴阳相应,故“鸣谦”也。虽应不承,故“志未得”。谓下九三可行师来上。坤为邑国也;三应上,上呼三征,来居五位,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案:上六兑爻。兑为口舌,鸣谦之象也。郑玄曰:言国既大而能谦,则于政事恬豫。雷出地奋豫,行出而喜乐之意。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谦极而居上,欲谦之志未得,故不胜其切,至于鸣也。虽不当位,谦既过极,宜以刚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六五征不服,上六又曰征邑国者,征邑国非侵伐也,克己之谓也。君子自克,人欲尽而天理得则诚,诚则化物无不应。有不应焉,诚未至也。上六极谦至柔,九三当应,止于下而不来,故鸣。阴阳相求,天地万物之情,坤为牛,应三震,有鸣之象,故曰鸣谦。鸣而求应,志未得也。然则如之何?反求诸已而已,其在胜已之私乎?克己则无我,物我诚一,则物亦以诚应之矣。坤在侯位,为国在大夫位,为邑上至二,体师上以正行之。三,正也,三之上,坎险平征邑国也,故曰可用行师征邑国也。易传曰:邑国,己之私有也,征邑国,谓自治其私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阴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于行师,然亦适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上应在三。三坎为志。志未得。言上为四五所阻。应三难也。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经谦卦 象曰 志未得也 鸣谦 可用行师 征邑国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