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天地在不断变化,人类社会也要随之不断变化 社会在变化中存在,秩序在变化中形成

就《周易大传》阐释的君子“崇德”的有关全部内容来看,很难以“刚健”或“自强不息”简单概括;即使上面分析的刚柔相济、健顺相辅的说法,也还包含着卑弱自处、避世保身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大约继承了老子“弱者道之用”的隐士哲学,不能说仅是体现着战国期间社会变革中的时代精神。如前所述,《周易大传》融汇着战国时期的不同学理。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有一个总的倾向,而这个总的倾向却是儒道两家有关道德思想的“合力”。老子就曾说过:“故贵以身于天下者,则可以奇天下矣;爱以身于天下者,则可以托天下矣。”老子认为,个人的身体比天下贵重;爱护自己的身体重于关心天下。

因此,他宁肯没有天下,也不肯轻用此身。引用老子贵身的言论不是说《系辞》中以蛰存身的思想与老子贵身的思想完全相同,只是用来表明,《系群》中安身崇德的思想、以盐存身的思想,“避世无闷”的思想与老子贵身的思想一脉相通。应该说,这是春秋末期隐居避世的弱者哲学在《周易大传》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评价《周易大传》的文化意义,不能无视这种弱者哲学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我们不能同意《周易大传》贡献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是刚健精神,或是弘毅品格的那种说法。

天地在不断变化,人类社会也要随之不断变化 社会在变化中存在,秩序在变化中形成

“化民”,是《周易大传》变化观念在社会政治生活的集中体现。它认为,天地在不断变化,人类社会也要随之不断变化。社会在变化中存在,秩序在变化中形成。《系辞》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圣人效法天地变化,一方面是自己日新其德,另一方面是化民。所以《系辞》又说“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即所谓“化民成俗”。崇德和化民分别属于修身和治国两个范畴,但又有联系。《周易大传》的作者们基本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问题的。他们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孔子就说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先问》)。百姓安则社会安。《周易大传》承继着儒家修己以安社会的思想传统。

《乾 •文言》说“德博而化”,《乾•九二•小象》说“德施普也”,都是说道德教化问题。于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了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意义。这是《周易大传》反复提信“崇德”“进德”的旨趣。

《周易大传》强调君子崇德,这说明它确是以人为出发点,启示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其归宿,是化民,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天下化成。《周易大传》中的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他们是生活在家庭、社会中的现实的人。《周易大传》的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达到个人与自然规律的和谐一致,又谋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它的逻辑是,人人都与自然和谐一致,人与人之问也就和谐一致了。说到底,它谋求群体的和谱、社会的和谐,亦即“天下化成”。

天地在不断变化,人类社会也要随之不断变化 社会在变化中存在,秩序在变化中形成

这一基本倾向,在《周易大传》的各个部分几乎都有体现。《咸•象》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对此有的著作解释说:“《周易》是政治性很强的书,它讲天之道,讲民之故,最后总是落在民之故上。这里讲的圣人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是指统治阶级的王侯而言。因为圣人感天下人之心,所以天下人之心才和平安宁,老老实实接受统治。”这确实揭示了《周易大传》讲民之放的实质。《大象》卦辞,讲君 子见 卦象取法之义,重在道德修养,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反身修德”惩岔筌秋”,等等,旨在化民。《乾•文言》讲“以美利利天下,讲教以直内,义以方外”,都不局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而书展到人际关系。《系辞》讲~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通天下之志"就是以天道启示人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天下之务”,就是达到群体的和谐,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周易大传》是一种以解经为形式,以人生为理论起点,通过道德修养,化民成俗的途径,以化成天下为最终目的的政治性很强的书。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系辞 周易大传 乾九二

推荐阅读